PDF下载
观察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摭谈

吴守刚

山东省郯城县第五实验小学

摘要: 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开始。要使这一阶段的培养达到较好的效果,不但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即必须做到观察内容的指导,观察顺序的引导和观察方法的训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观察能力 课堂教学 培养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2022版新课标颁布,培养观察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数学学习中的观察是人们对事物或问题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运用思维辨认其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某些数学规律和性质的方法。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社会需要。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对小学生其它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或间接的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从而使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培养小学生追根究底的习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一、观察内容

1.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分类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35页,这幅图把10个方块分成二部分,有几种分法?首先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摆出10个正方体分成两堆,这时我们就可以边观察,边摆,边讨论。10的分与合有几组情况,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律把10的几种分法摆出来(如图:略),让学生观察,这样做,还可以从上到下数出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又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18页,比大小,我们可以把比较的四个数,竖着排列,数位对齐后,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发现两位数小于三位数。而两位数之间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2.观察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两个部分,数与总数,大小数与相差数,每份数与总数。一倍数、倍数与几倍数、等数量间的四则运算关系。开始时,学生一般只会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数量间的一种运算关系,以后就要逐步培养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幅图中的数量,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8页试一试中第一题图,它渗透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7+2=9,所以9-2=7,9-7=2。

又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8页例1的小鸡直观图,可清楚地看出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有如下的关系:2×4=8 8÷2=4 8÷4=2在“倍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如2只羊和6只兔子,在比较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兔子的只数中有3个2只,接着让学生摆学具,摆出3个2只,在观察中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倍的概念。

二、观察顺序

小学低年级数学要求学生掌握的观察顺序,可以有以下三种。◇表示5,◇◇◇就表示15,这样学生就很方便的看出◇◇◇◇◇表示25。

1.横着看,从左往右看,或者从右往左看,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32页,看图统计,用实物图来表示一个数,它是从左到右:

2.竖着看。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9页,2的乘法口决,从上往下,借助直观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2的乘法口决的规律。3.从中心向周围扩展。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43页加减混合。它是用汽车停车场车辆进出的情景来说明的。原来有4辆汽车,先开出1辆,再开进2辆,现在停车场里有几辆车?算式是4-1+2,这样就比较形象,让学生观察,再列式计算。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也要加强有序观察的训练,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观察方法

观察的方法,就低年级而言,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体地说,主要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应用旧知,指导观察

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图内有大小不同的7只五角星,要求学生按图意编出一道求一共有几个五角星的加法应用题,学生必须先回忆以下两个问题

(1)要求图内一共有几只五角星,可以分成几部分?

(2)这些五角星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成两部分?回忆这些知识,就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编出以下三道题。

A.图内有4个大五角星,3个小五角星,一共有几个五角星?

B. 图内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几个?

C.图内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几个?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点

例如,给出9的乘法口决后(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

(1)观察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

(2)观察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

(3)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乘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与9相乘的数少1。积的个位数就是10减去与9相乘的数的差。

这样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以前者为参照物,逐一观察,逐一对比,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3.培养对比,设问,寻根究底的习惯

观察对比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但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深刻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找出规律的同时,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时能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例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39页有余数的除法和没余数的除法,要引导学生作对比。

(1)小英有20颗珠子,第5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20÷5=4(串)答:可以穿4 串。(2)小英有20颗珠子,每6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还剩多少颗?20÷6=3(串)……

2(颗)答:可以穿3串,还剩2颗。再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问题、得数、答案各有什么不同,然后还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题有这样的不同?当学生发现它们产生区别的关键原因,是因为20÷5没余数,而20÷6有余数时,就会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去,从而掌握了问题的实质。

4.从学习生活上培养。

首先,培养观察兴趣。观察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良好发展。因此,要想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就要使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例子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经常在身边发生的事进行举例,如:“分苹果”、“零花钱”等生活实例。学生思维水平处于形象抽象阶段,教师在讲的时候就必须把握好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理并加以利用,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是指向儿童自身观察力,智力的良好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原动力也在于儿童自身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维持,在于儿童是否能主动观察。在教育中发挥儿童主动性,是教育的一贯原则,观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其次,对数字的感知。行为主义学派代表桑代克“联结”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刺激———反应联结”中,他们对数的感知多半是老师的不断强化,从而使学生对数字形成一定的模仿、记忆,并通过对练习、计算中的观察找出数与数间的规律,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力和一定的数理逻辑推理能力。在低年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口算)练习来巩固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字,并通过“数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做题中找出数与数之间关系、规律,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通过这种“数数”观察训练,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就会运用这种方式建立数字敏感区域并很快得出结果。

总之,通过对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般的观察方法,养成有序观察的习惯,提高对数学观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透过表面现象观察事物本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提问,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