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浸润式教学法的运用

熊先飞

江西省遂川中学 343900

摘要: 浸润式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此方法通过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探索浸润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中的应用效果,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浸润式教学法;运用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浸润式教学法以其沉浸感和互动性,成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的一种新尝试。通过模拟真实的艺术创作过程和情境,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体验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法的引入,旨在使学生在一个多感官的环境中全面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一、浸润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价值

浸润式教学法,亦称沉浸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将学习者置于高度逼真的情境中,使其通过多感官体验和互动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创造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使学生在“浸入”这些情境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1]。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情景化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自然地掌握学习内容。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浸润式教学法展现了其独特的应用价值。美术鉴赏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感知力和文化素养。然而,以往的教学方法如单纯的讲解和被动的欣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度理解。浸润式教学法通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艺术环境和氛围,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沉浸”状态中进行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首先,浸润式教学法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学习体验。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模拟出各种艺术场景,如历史上的著名画廊、艺术家的工作室,甚至是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近距离观察和感受艺术作品。多感官的参与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背景。其次,浸润式教学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浸润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模拟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等角色,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创造性思维,深化对艺术的理解。此外,浸润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情景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艺术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浸润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限于美术鉴赏课程,它在其他学科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历史、地理、语言等学科中,浸润式教学法可以通过情景再现和多感官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2]。总的来说,浸润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展现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难点

(一)学生审美兴趣和动机不足

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动机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效果。美术鉴赏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敏感性和主动探索精神,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往往更注重学科成绩而忽视审美素养的培养。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传统教育体制重视核心学科的教学,对美术等素质教育课程投入少,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其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美术教育的支持也较为薄弱,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的价值认识不足。此外,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

(二)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局限性

优质的美术鉴赏教学需要丰富的视觉资料、多媒体设备、专业的展览空间等,但在现实中,有些学校的资源配置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例如,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更不用说配备高质量的投影设备、VR设备等现代教学工具。此外,艺术作品的实物展示对于学生的感官体验和理解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资金、空间等限制,学校难以购置或展示大量的艺术作品。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或低质量的复制品来进行鉴赏,这大大削弱了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

美术鉴赏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美术教师多为美术专业毕业,对鉴赏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相对缺乏。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依赖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无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美术鉴赏课程的质量,也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艺术素养的培养。

(四)课程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方法多以期末考试为主,重视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升。这种评价机制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学习成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于缺乏对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综合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调整[3]。

(五)课程内容的单一和深度不足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内容设置主要集中在经典艺术作品的基本介绍和表面欣赏,缺乏对艺术作品深层次的分析和批评。这种课程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审美能力。课程内容多以知识点的传授为主,缺乏对艺术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经历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探讨,使得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另外,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深入探讨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导致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浅显,无法形成全面的审美观和艺术判断力。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浸润式教学法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兴趣

浸润式教学法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学习。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和学习动机。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模拟出艺术创作的背景、场景和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内涵。在《审美自律》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一个艺术家工作室的情境。学生进入一个仿真度极高的艺术家工作室,四周摆放着未完成的画作、各种画材和工具。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学生可以观察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思考和情感。这种真实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审美自律”这一概念,即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自律和自我约束,追求艺术的真善美。在这个情境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体验。例如,学生可以尝试使用虚拟画笔,在虚拟画布上进行创作,感受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惑,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二)多感官体验,增强理解深度

浸润式教学法的核心之一是通过多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多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参与。通过观看高清图片、聆听背景音乐、触摸仿真材料等方式,学生能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更全面地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以《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为例,课堂上,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关于自然景观的视频,让学生借助视觉和听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接着,展示几幅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经典美术作品,如约瑟夫·玛洛德·威廉·特纳的《暴风雪》、梵高的《星夜》等,让学生在视觉上进行对比和欣赏。然后,教师提供一些仿真的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触摸这些材料,感受自然界的质感和纹理。在这种多感官体验中,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对自然景观的再现,还能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深化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这些艺术作品如何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和手法,表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力量。学生在讨论中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还能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深化对艺术作品和自然世界关系的理解。

(三)角色扮演,促进深层次互动

角色扮演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的互动和参与。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角色扮演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还能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通过扮演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等角色,学生可以在角色转换中,体验不同身份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在《历史的风景——美术作品反映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策略,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理解美术作品如何反映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课堂上,教师简要介绍几幅反映历史事件的经典美术作品,如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枪杀》、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和约的订立》等[4]。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艺术家、历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等角色。扮演艺术家的学生需要解释自己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和过程;扮演历史学家的学生需要讲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扮演艺术评论家的学生需要从艺术角度分析作品的风格和技法;扮演收藏家的学生则需要讨论作品的收藏价值和市场意义。

(四)文化体验,增强多元理解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文化体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全球视野。通过实际参与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和习俗,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拓宽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比如,在学习《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这课时,教师需要介绍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形式,如剪纸、年画、陶瓷、刺绣等,展示一些经典的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文化背景。然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民间美术工作坊,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创作民间美术作品。例如,邀请剪纸艺术家到课堂上,现场展示剪纸技艺,并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学生在艺术家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剪纸作品,体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和技法。在这种亲身体验中,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还能通过动手实践,深入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传承的意义。文化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拓宽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多媒体融合,提升视觉体验

各种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动画、互动软件等,提升学生的视觉体验和学习效果。多媒体融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和富有吸引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融合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节和氛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深度。多媒体融合不仅能够展示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和细节,还可以通过动态视频和音频讲解,提供背景信息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此外,多媒体互动软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虚拟展示和互动操作,亲自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技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在《战争与和平——美术作品反映战争》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关于战争题材艺术作品的纪录片,展示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经典作品,并结合音频讲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接着,教师可以展示这些作品的高清图片,并运用多媒体软件放大和标注作品的细节部分,如《格尔尼卡》中受害者的表情和姿态、《自由引导人民》中人物的动态和构图,通过细节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家通过细节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动软件,让学生模拟创作一幅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元素和构图,通过拖放操作,尝试创作一幅自己的战争题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还能通过自己的创作,加深对战争题材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主题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

主题探究是浸润式教学法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围绕特定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高中美术鉴赏中,依托这一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讨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主题探究策略通常包括主题确定、资料收集、分组讨论、成果展示和总结反思等环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还能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主题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举例论证。举例来说,《变幻的自然万物——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这一课就可以运用主题探究策略。教师应先确定探究主题,如“自然风貌在不同艺术流派中的表现”、“自然景观与艺术家的情感表达”等,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子主题进行探究。学生需要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等。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还能通过信息筛选和整理,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然后,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并围绕探究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一组学生选择“自然景观与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作为探究主题,他们通过分析作品,探讨这些作品中自然景观如何反映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在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通过幻灯片、海报、视频等形式,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还能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其他小组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分享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方向[5]。

结语:

浸润式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丰富,更在情感上与艺术作品产生了深刻共鸣。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确保浸润式教学法能够发挥其在艺术教育中的巨大潜力。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进一步优化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艺术鉴赏之旅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晓飞. 高中美术鉴赏"大概念统领·三境鉴美"路径[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40(3):48-51.

[2] 吴丹. 师范大学浸润式美育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 艺术科技,2023,36(23):55-58.

[3] 潘珣. 指向深度学习的"三构三助"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探究[J]. 中国美术教育,2023(2):27-32.

[4] 刘正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课堂——合肥三十五中校本美术课程实践探索[J]. 西藏教育,2023(8):38-41.

[5] 凌秋萍. 知识·鉴赏·浸润[J]. 新校园,2023(1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