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行业是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领域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1]。根据目前我国卫生行业形式与疫情常态化的需求,高素质技能检验人才对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作用[2]。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医学检验行业不断发展壮大[3]。医院检验科是检测主阵地,另外,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异军突起,金域检验、迪安诊断及艾迪康、达安基因四家公司占到近5%的市场份额[4]。基因组学、新冠核酸类高端检测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分子学检验得到了飞速发展。
2 医学检验行业的教育现状
面对飞速发展的检验行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变化不大,严重制约着我国检验医学的健康快速发展。遵循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临床工作能力缺乏[5-6],公立医院在体制之下有许多新技术例如基因检测无法快速开展,制约着学生学习新技术的弊端。而校企订单式的专项培养模式,则是出现学生认同感低,企业场地处于异地,师资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等一系列问题[7-8]。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院”“校”“企”创新协同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双师培养及科研平台共建等方面实现了转型发展,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院”“校”“企”创新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经过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联合医院、企业制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实验班。实验班选拔自愿加入的学生30人,推行学分积分制,通过企业、本地三甲医院与学校建立实训教学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岗位设置对课程内容重新塑造进行教学,教学方式采用半天理论和半天“师徒制”实训操作机制,开设打破学科界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占总学分比例到达50%以上,培养创新能力,每周安排一天开展医院见习,培养实践技能运用与临床病患沟通能力。第三学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顶岗实习,确保例如新冠核酸等分子检验诊断新技术、新方法学习。企业教师与全职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并每个星期进行2次产品与技术研发学习。学生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发挥职业能力,展现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打造高技能工匠人才。在校企冠名的检验技能大赛中,实验班学生获得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15人次。2019—2020 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8%、96.7%。 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呈现上升趋势,毕业一年后就业对口率保持稳定。
3.2“院”“校”“企”协同机制下的新型课程群体系
根据检验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思路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验班以标本采集-前处理-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后处理等过程实施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采用线上职教云平台+实训教学中心+医院企业基地实施教学,和传统课程体系相比,教学方式采用线上微课翻转,课程体系加入职业素养例如《临床医患交流》、《生物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等课程。为顺应“新医科”的发展,我们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课程融合,增加了《生物信息技术》、《实用检验英语》《创新创业》等领域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在新兴技术方面开设《质谱技术》《基因工程》《分子诊断》《信息化LIS系统和大数据》等课程,设置《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1+X证书课程为合格学生颁发新冠核酸检测或技能实验室质量控制证书,培养精准医疗人才。目前,我校已经建设了5门专业课程线上开放共享资源课程,其中98.6%的学生获得了新冠核酸检测技能证书,93.7%获得了实验室质量控制证书。
3.3“院”“校”“企”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年龄比例,职称资格结构、吸收优秀医院和企业专家搭建结构化功能教学团队,通过相互培训,双师资格队伍达到75%,聘用医院企业有资质(经过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兼职教师达到50%以上。通过团队建设这个抓手,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及科研素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培育带动整体科研能力。编制新形化教材3部,专业课程实训手册5本,立项省级课题3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在 “院”“校”“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医院与企业获得了比较充实的岗位人才保障,减少人才适应时间(见图1)。开设医院+企业课堂,使学生既学会了医院的常规检验操作和医患交流,又掌握了企业检测操作与企业文化,综合职业素养获得了企业和医院的高度评价。通过毕业生回访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上手快,理论扎实,技能操作强。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因为部分学生升本较多,造成企业入职名额稍下降,影响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医院检验科根据临床多样化需求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成本高,耗时较长的高端项目检测,实现资源互补、合作互赢。图1 2019-2020年度医学检验专业就业率统计
5 小结
综上所述: “院”“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能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精神风貌、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院”“校”“企”创新协同培养医学检验人才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探索产教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时,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学校之间在创新合作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卫军, 任江维. 归核化等.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9).
[2]冯倩,宋军营,任伟宏,仝岩.检验医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3):159-160.
[3] 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医学检验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7).
[4]林娥,申子瑜,于世辉,等.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在精准医疗发展中的实践与作用——以金域检验为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1):3029—3031.
[5]房功思, 孟德娣, 闫波,等. 医学检验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总结——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35).
[6]欧超,赵惠柳等.肿瘤专科医院医学检验实习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3):423-424.
[7]王纯伦,胡凤婵,张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0):170-171.
[8]景婷, 莫名月. 基于校企合作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广东化工, 2019, 046(00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