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商业伦理视角下财务舞弊分析

杜华玲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自由贸易体制的扩张,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例屡见不鲜。有些上市公司试图通过操纵会计核算等方式来虚增经济业务、掩盖关联交易,不可避免地暴漏其在内部治理结构、外部监管环境以及业务交易量等方面所存在的弊端,从而给予了企业在财务舞弊方面一定的可乘之机。
关键词: 财务舞弊;商业伦理;舞弊动因;舞弊途径
DOI:10.12721/ccn.2023.15705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一家企业在年报上表现出净利润都是几千万,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经营现金净额基本为负数,本就不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值得利益相关者高度重视。其次,从公司披露的数据资料可看到有的上市公司的存货越滚越多,试想在存货合理储备的正常情况下应该处于一个平衡点,既不会因为突然扩大销售导致存货短缺,又不会因为存货销路受阻而引发存货过剩。所有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目标是通过现金置换商品再获取更高价的现金资源,简单来说是为了盈利,没有一家企业只是单纯追求更多的存货数量。

一、内在治理结构存在漏洞

部分上市公司年均净利润可高达几千万,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经营现金净额始终为负数,足以证明其财务舞弊是具有规划性、目的性和长期性的。外加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弊端,董事长及其总经理等高管人员均行动上构成一致,执行上形成一言堂,多数管理层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虚假披露财务信息、隐瞒关联方交易,最终使得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赋予了企业舞弊的可乘之机。其次,组织架构较为分散化和复杂化,呈现多方代理关系加剧了委托代理矛盾的发生,增加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例如,2020年广州浪奇5.72亿存货不翼而飞事件,通过调查发现外部仓库存货存在大量的账实不符情况,正常来说存货的采购和保管应该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而在浪奇外部存货管理模式中没有第三方的介入,全权由内部人员负责,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治理结构的全过程存在缺陷,在外部存货管理过程中,责任人可以自我采购、自我保管使得其对存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空间,采购时可以谎报高价入账,谋取私利;保管过程中,可能与外界第三方串通舞弊,伪造对应的仓储凭证使得存货“无中生有”;盘点环节,对于存储在危险化学材料仓库的商品,数量难以评估、质量难以检测,盘点过程形同虚设如同走流程。造就了当前企业内在治理结构混乱的局面。

二、外部监管机构不够严谨

多数情况下,年审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保持长久合作关系,两者难免因利益关系对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无可厚非,但有时更换期间正值年审中段,突然选择更换事务所,乃至加钱更换,不得不引起公众的高度谨慎。作为理性的后任注册会计师,应经由审计单位书面同意下直接与前任事务所沟通,充分更换原因及前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会计或审计等方面的意见分歧、前任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乃至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综合审慎考虑是否承接业务、是否存在专业领域的问题并出具相应公告。

正常来说,事务所应该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存货出具关键审计事项,或记载于强调事项段中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但如果后任会计师事务所没有采取以上两种措施还未对此相关变化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甚至从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出,背道而驰地出具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为财务造假案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市场监管环境,此类会计师事务所肯定是违背职业道德的。

三、交易业务量庞杂

企业的组织结构混乱无序、委托代理矛盾的突出,加剧了其交易对象分散、交易业务量极其庞杂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的准确性,进而降低了企业财务舞弊行为暴露的风险。外加行业竞争的加剧,逼迫部分企业不得不开始拓展新渠道来开发多元化市场以至于扩大销售市场。于是,这些企业纷纷通过并购、企业重组或多元化业务结构,试图掩盖其交易对象分散、交易业务庞杂的不利现状。

有时尽管交易业务量看起来较为庞杂,但其业务上下游的供应商与客户却广泛重叠。存在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购销同种物料,通过中介机构的买入后卖出,未准确披露关联方交易的同时掩盖企业内部流转资金流转的真相,导致这种交易缺乏真正的商业实质,很难说是不是为了转移资金而进行的虚假贸易,变相为上下游提供资金支持,造成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长期为负的现象。此外据统计,采用此种方式舞弊的企业,其供应商清单中有至少超过一半比例与客户重叠,可见其业务贸易缺乏商业实质。表面上来看通过商业交易,上下游之间形成有利的循环往返,供应链上下游基本稳定,但这种虚假的、缺乏交易实质的往来融资交易模式为企业的舞弊埋下了慢性隐患。

四、基于商业伦理视角的舞弊启示

舞弊的发生绝非偶然,是某种程度上的必然,一切都是管理者有目的性的长远规划,试图在掩人耳目的情况下突破现有的会计规范,蓄意错误披露或故意遗漏重要的财务信息,引发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误解,进而导致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性远低于错误。面对当前的道德困境,管理层、预期使用者及注册会计师三方关系人应如何灵活应对才能做到坐怀不乱、坚持道德底线?

首先,企业董事长及其下属作为一致行动人,沆瀣一气行为严重损害到了企业相关者的利益,监事会、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内控机制存在漏洞。此时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进而遏制管理舞弊迫在眉睫。如坚持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原则、进行明晰的职责划分,使存货于采购、验收、入库、仓储及盘点等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管控人员负责,以达到各部门成员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目的。其次,为了防范管理层为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的行为,企业内部应建立分级授权机制,减少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依据管理层的绩效考核情况,授予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使得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相挂钩。

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查错纠弊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但并不是只要保持足够严谨的职业怀疑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就一定能够防范并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毕竟谁也不是验伪的专家,有计划的长期蓄意舞弊往往是很难被发现的,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本身要保持其独立性、专业性及客观性,防止与客户之间形成利益组合,共同成为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受益者。再者,注册会计师还要灵活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审计全过程保持控制,对管理层的异常行为追加审计程序,进一步充分核查,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此提高审计质量。而我们作为企业的预期使用者又或者是利益相关者,应树立正确的辨别真伪信息能力,如掌握基本的会计分析常识,并不是所有的利润增长都暗示着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重视对舞弊预警信号的识别与总结,识别关键时点及异常变动尤为重要。

最后,从管理层、预期使用者及注册会计师三方关系人的视角来看,舞弊风险是可以杜绝的,但又不是绝对的。在财务舞弊事件中,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无法克服其贪婪的心理,与注册会计师串通来增强预期使用者的信赖程度,以此形成利益输送的回环,无视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利益而违背商业伦理,最终受到制裁实属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朱馨玉. 上市公司基于供应链配合的财务舞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2.

[2]范晓姝.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其应对[D].北京交通大学,2021.

[3]韩盼盼,杨思瑞.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商业伦理与道德风险治理探究——以瑞幸咖啡为例[J]. 西部财会,2022,(06):43-46.

[4]孙令怡. 基于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视角A公司财务舞弊分析研究[J]. 中外企业文化,2023,(0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