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农业机械化的新质生产力

韩长生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佳木斯分院,154004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就能够为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力量,将更多先进的技术与人才应用到农业发展方面。这也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农业强国的真正需求,实现农业质效和生产力的双重提升。本文先阐述了农业机械化和新质生产力,并从多方面概括了农业机械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及机械化转型。希望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
DOI:10.12721/ccn.2024.15708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业想要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力量,就要注重机械化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让农业实现技术革命性的突破,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得可持续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在实际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新质生产力时,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结合有效策略实现这一方面的发展,则能够确保将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的核心驱动力,为农业赋予高质量、高效能的特征,使其得以紧跟时代的脚步共同发展。

1.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方面:(1)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作业机械化,如农作物的耕种、排灌、植保、收获,渔业的放养、打捞等。(2)产品运输和加工的机械化。(3)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主要意义就是增加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产品单位的生产能力。为了应对农村发展体制改革发生的特殊状况,我国对农机化发展战略方针作出了重要调整。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的农业技术选择首先是“迅速增加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和各种除草剂的生产”。

2.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基于科技创新、知识积累、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管理创新等因素,形成并推动社会经济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泉。它超越了传统生产力中单纯依赖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长模式,更加注重科技含量、知识密集度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新质生产力中,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各个层面,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明创造,不断突破现有生产力边界。知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源,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企业和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和知识管理来提升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并且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国际话语权[1]

3.农业机械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3.1明确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基础

在实现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还需明确相应的逻辑基础,以便于确保其发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逻辑:(1)历史逻辑。从历史视角看,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时代特征息息相关。传统的农业发展都是以人力、畜力为主,而在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则将机械化作为主要形式,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2)现实逻辑。这一方面的落实实质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加快农业强国的新发展格局。此时还需注重将农村人口结构转变等方面的建设,作为主要方向。(3)理论逻辑。理论逻辑是指会将探索生产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为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从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主要方向。

3.2建设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队伍

通过建设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队伍,就能够为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稳固的人才基础,从而确保相关措施的落实。具体可以开展的措施如下:(1)优化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只有具备足够优秀的师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将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作为导师,并注重完善不同师资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2)建设标准的人才课程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确保能够满足我国农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还需将许多学科类的前沿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并注重人才交叉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3)制定完善的科技人才激励制度。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人才优化自身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人才津贴,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2]

3.3注重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应用

将更多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就能够确保以技术为基础,实现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间。能够应用其中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育种技术。通过应用这一技术,能够有效加快我国“破解种子”的速度,实现农业增产。在传统的育种技术中,主要包括杂交育种和传统育种两种方式。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选择使用“5G”育种技术,通过实现无融合生殖的杂交作物制种,改造作物的光呼吸,改进动植物细胞和组织。(2)数字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指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的技术,能够构建农业生产的新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农业的智能分析和感知,从而推动农业精准、高效的发展。如:可以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对农业种植区域的水、肥等方面进行监测。(3)农机装备技术。这一技术属于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应用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的智能化,从而推送农业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

3.4创新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布局

通过创新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布局,就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从而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想要实现产业布局的创新,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当地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职能,为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帮助。如:可以加大对先进农机具的购置补贴力度,从而提高农民购买先进设备的积极性。还可以结合不同的种植需求,制定精准的补贴政策。(2)建立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平台,能够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措施在线上开展,并将平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有:远程监控、调度管理和数据分析等。以便于为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并采取精准化的服务支持。(3)注重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域的建设。这一方面的建设能够让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机械化带来的发展优势,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可以向农民展示农业机械化后的整地、播种等操作,从而让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推动力量[3]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就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使其打破传统生产力带来的束缚,让我国的农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能。这一举措对于农业来说十分必要,会对其整体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已经进行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农业只有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够实现自身升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通过提高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强国的建设,让农业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