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简析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陈威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康分公司,陕西省安康市,725000

摘要: 农业工程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力量,涵盖了生产效率提升、可持续发展保障、智能化转型及农产品质量优化等多个方面。通过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正从传统的手工劳作转向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这不仅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还为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优势。文章分析了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具体作用,探讨其对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农业工程技术;现代化农业;智能化转型;农产品质量
DOI:10.12721/ccn.2024.15710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农业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在应对粮食安全、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然而,这一进程并非仅靠传统的农业经验和人力资源能够完成。农业工程技术的全面介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无论是在生产效率的提升上,还是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方面,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农业的结构与运行逻辑。本文将重点分析农业工程技术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系统以及资源优化,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助力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让“效率”成为可精准衡量的现实,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劳动力的概念,机械化收割、播种、灌溉等环节的标准化操作已经能够取代大量重复性人力工作,使得农场规模的扩大不再与劳动力的增加成正比。在大型农田中,自动化设备凭借其高精度与稳定性,每小时处理的农作物数量远超传统人工操作[1]。同时这种机械化作业避免了人为误差,并且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进一步确保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与高效性,设备的应用还促进了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的模式向“靠技术吃饭”转型,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的可控性与预见性。但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过程中,光有机械化的投入远远不够,精准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通过先进的传感器、遥感技术与数据处理平台,精准农业技术将种植、管理、收割等流程纳入智能控制系统。每一片土地、每一种作物都可以根据其特定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操作。精准施肥技术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保障

过去,农民通过经验判断进行施肥和灌溉,往往导致了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流失,如今,通过精准土壤分析技术,农业生产者能够对土壤的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微生物群落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监控。这种监测不仅限于静态的数据采集,而是动态地追踪土壤的变化趋势,使得土壤的修复与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在这一过程中,工程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保障作用。无论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系统,还是土壤修复技术,都使得农业能够从长期维度保障土壤的持续健康与肥沃。

此外,传统的灌溉方式通常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滴灌、喷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则通过对水流的精准控制,将每一滴水都直接作用于作物的根系,极大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改变了农业用水的模式,它还重新调整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通过工程技术的介入,水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精确化管理,使得农业生产可以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持续进行,甚至在一些干旱地区,依托这些技术手段,农业生产也能取得稳定的收成。

三、加速农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

现代农业智能化的核心在于精准农业,这种模式依托于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形成了一个可感知、可分析、可执行的动态农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土壤的温度、湿度、养分等信息能够被实时获取,气候变化、虫害风险也可以通过模型预测,而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则可以借助传感器进行全程监控。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度精确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农业决策前所未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这种数据与技术的结合,不再只是局限于生产环节的改进,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调节的农业系统,使得每一个生产决策都能基于实时数据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产量的最大化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一系统中,自动化设备是实现智能农业的具体载体,例如,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喷洒农药或监测田地,而是通过配备多光谱传感器,对农作物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施肥或灌溉。其背后的技术核心不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依赖于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再通过设备的自动化执行,确保农田管理的每一步都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完成。无人机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的空间不再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大幅度减少了传统农业在土地、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这种高效的资源利用模式,使农业生产从过去的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转向精准化、智能化,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利器

农业工程技术通过全程数字化的管理能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与科学化,从种植开始,传感器监测技术、精准施肥与灌溉系统等手段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湿度、气温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调控,使得作物的生长环境保持在最优状态[2]。工程技术的介入使得农作物的成长不再是依赖自然条件的“碰运气”,而是依托于科学分析的主动调节过程。通过大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农业生产者可以在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做出最合适的调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作物的健康与营养成分的平衡。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在生产的初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加工和存储过程中保持这一优势,传统农业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在运输和储存环节,由于无法有效控制环境条件,农产品质量往往迅速下降。而农业工程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系统性解决。冷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温控、湿控等技术与实时监控结合,确保农产品从收获到消费者手中始终处于最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延长了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营养价值。借助这些技术,生鲜农产品在长途运输中不再因为温度变化而失去原有品质,甚至能够保持接近采摘时的质量。

五、应对农业现代化挑战的重要支撑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传统农业在应对极端条件时显得无力,这里,农业工程技术通过温室、灌溉系统和气象监测技术的整合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可控的生产环境。温室技术依托于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使得农作物能够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极大地降低了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性影响。灌溉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使得水资源在极度短缺的环境下得到了高效利用[3]。自动化喷灌技术和滴灌技术,不再依赖人为的判断,而是通过传感器和算法,直接根据土壤的湿度和作物的需求进行精准供水。农业生产因此不再与气候变化捆绑,而是获得了更高的抗风险能力。

劳动力的短缺也成为现代农业中的重要瓶颈,尤其在发达国家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农业工人的减少给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依靠人力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对效率和规模的要求。而农业工程技术,通过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自动驾驶的农机、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农田的管理和操作逐渐脱离了人力的束缚。在大规模的农田中,自动化设备能够全天候作业,精准执行播种、除草、施肥等一系列工作,并且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测。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工程技术的深度介入已不仅是对生产环节的优化,它重构了整个农业的运行逻辑。从提高生产效率到确保可持续发展,从智能化转型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这些技术手段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持。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工程技术的持续创新将继续塑造现代农业的未来,使其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的全球挑战。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技术革新推动下的一场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李舒.智慧化农业工程技术对提高作物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9):83-84.

[2]徐玲莉.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2):115-117.

[3]成城.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运用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0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