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农业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李本军

六安市金安区中店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安徽六安,237192

摘要: 由于在农业种植中,植物保护技术具备持续时间长、技术适应性强的应用优势,因此,在实际应用阶段,种植人员应完全发挥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运用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等方法,便于针对不同病虫害的类型有针对性进行病害虫的消杀工作,种植人员应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注重对种植区域的观察,便于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的潜在风险,能够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得以为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业产品。
关键词: 植物保护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作物
DOI:10.12721/ccn.2024.1571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为适应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提升农作物种植工作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种植人员应借助植物保护技术的支持,既要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又应减少化学农药等物质对周边环境、土壤和水源的破坏,便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1.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优势

1.1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种植人员在进行农业种植工作时,借助植物保护技术能够提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共和针对性,便于充分发挥植物保护技术的技术优势,能够适应各种情况下农作物的应用需求。首先,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生物防治方法是较为实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种植人员运用生物防治方法能够实现对农作物的有效保护,既可以使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蚀,又能够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破坏,保持土壤状态,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不仅如此,生物防治方法还可以降低农作物的耐药性,便于优化病虫害防治效果。其次,在实际应用阶段,种植人员利用植物保护技术,可以提升农业种植工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便于种植人员制定有效的作物种植计划,能够有规律进行浇水和适当施肥,便于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阳光和水源,提升作物的抗病性。最后,由于植物保护技术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因此,种植人员应根据作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保护方案,便于充分展现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优势,有助于保障农业产品的安全。

1.2应用范围广

由于植物保护技术具备应用范围广、持续效果长、专业性强的应用优势,能够满足植物种植的应用需求,因此,种植人员在开展农业种植工作时,应充分认识到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并熟练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方法,便于种植人员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状态,挑选合适的植物保护方法。第一,种植人员在应用植物保护技术前,应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能够知晓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土壤条件和植物生长状态等情况,得以为种植人员使用植物保护技术提供充足的空间。种植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知识储备,从长期发展角度开展农作物保护工作,既要使植物保护技术能够发挥出保护农作物生长状态的作用,又不能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和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种植人员可以采用防范和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种植区域的观察,并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作物生长初期开始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有效减少作物生长过程中农药的用量。第二,种植人员在使用植物保护技术时,应着重了解农作物的病理特征,便于种植人员找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切入点,便于及时发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得以提升病虫害方式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农作物保护技术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应用措施

2.1生物防治措施

种植人员在进行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时,由于生物防治措施具备环境影响小、持续效果长的特点,是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种植人员在使用生物防治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便于提升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效果。首先,在实际应用阶段,种植人员应先对种植区域进行调查,找寻病害虫,并有针对性地饲养病害虫的天敌,从而有效减少病害虫的数量,得以实现对病害虫的防治目标。不仅如此,种植人员还可以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内饲养寄生蜂,并根据病虫害的种类挑选合适的寄生蜂品种,加快寄生蜂的繁殖效率,并在病虫害问题爆发的初期将寄生蜂放置在种植区域内,并对种植区域进行有效监测,便于提升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效果,充分展现生物防治措施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的作用。其次,种植人员在进行桃小食心虫、卷叶蛾等病害虫的防治工作时,应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吸引异性昆虫和前来交配,便于实现对病害虫的诱杀。最后,种植人员可以使用生物菌剂和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无论是生物菌剂还是生物农药均具备安全性强、对环境影响小、适应性强的特点,有助于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2.2化学防治措施

由于化学防治措施具备消杀速度快、防治效果显著、操作简单等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从而减少种植人员的损失,因此,在实际使用阶段,种植人员应认识到植物保护技术中化学防治措施的应用方法和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既要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还应减少化学药剂对土壤和地下水源的破坏。举例来说,在进行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时,由于水稻稻瘟病对水稻生长状态影响较大,传播速度较快,因此,必须利用化学防治方法,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蔓延,种植人员应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等重要的生长周期喷洒化学农药,不仅可以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概率,还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

2.3物理防治措施

种植人员在进行物理防治病虫害工作时,灯光诱杀、黄板诱杀和种子处理是较为常见的物理防治措施。

首先,种植人员在进行灯光诱杀工作时,应做好灯光诱杀灯的挑选工作,根据病害虫对光源的不同喜好,选择适宜的灯光诱杀灯。例如,黑光灯可以吸引飞蛾、甲虫;黄光等可以吸引小型害虫。同时,为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要求,种植人员应将太阳能作为灯光诱杀灯的主要能源,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防治工作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够降低农作物种植的成本支出,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并且,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区域的具体情况,合理布置灯光诱杀灯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其使用效果,逐渐形成全面的灯光诱杀灯病虫害防治体系。

其次,由于黄板诱杀措施是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应用措施,因此,种植人员可以通过在种植区域内布置黄板,将病害虫粘在黄板上,使病害虫无法继续飞行和繁殖,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仅需种植人员定期更换黄板,具有较好的长期应用效果。

最后,种植人员在进行农作物种植前,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能够增强种子的整体质量,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在选种阶段,种植人员应将破损、畸形的种子挑拣出来,留下饱满的种子,并在选种后,将种子在阳光下进行晾晒,得以借助阳光对种子进行消杀,既可以降低种子表面的病菌含量,还能够减少种子的含水量,延长种子的种植时间。而在种植前,种植人员应进行药液的调配工作,并在调配完成后,将种子浸入在药液种,使种子可以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便于提升农作物的生长质量,从而提增强农作物的生长效果。

结语:种植人员在开展农作物种植工作时,由于植物保护技术具备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适应病虫害防治工作要求,因此,种植人员应对植物保护技术进行全面了解,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丰富专业知识储备量,要求种植人员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选择适宜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既要充分展现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优势,还应达到对病虫害的长期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