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校家社一体化视域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的研究

龚毅成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花溪小学 215322

摘要: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了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校家社一体化视域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再是单一教育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模式强调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旨在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本研究聚焦于校家社一体化视域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与实践,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校家社;一体化;积极心理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校家社一体化视域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通过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整合教育资源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幸福。积极心理品质,简而言之,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乐观、坚韧、自信、同理心、创造力等一系列正向的心理特质和能力。这些品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推动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乐观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之一[1]。乐观的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与困难,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这种态度能够激发内在动力,促进学习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乐观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在学业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地前行。其次,坚韧不拔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品质。在求学之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而拥有坚韧品质的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并克服这些障碍。他们懂得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将每一次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通往成功的重要阶梯。再者,自信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体现。自信的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自信不仅让他们在学习上更加主动和积极,还能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领导力。自信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同理心是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品质。具备同理心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和需求,表现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这种品质有助于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信任,促进班级和校园的和谐氛围。同时,同理心还能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成为有担当的公民。最后,创造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这种品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建立组织机制,提升队伍指导水平

(一)成立家校社共育工作组织机构

将“家校社共育项目”纳入长远发展规划,标志着教育生态融合的新篇章。为有效推进此项目,学校精心构建了家校社共育工作组织机构,以德育副校长为核心,德育处作为执行中枢,确保了工作的高效与协调。心理辅导室的设立更是点睛之笔,作为家校社共育的专业平台,它不仅负责规划工作的蓝图,还深耕制度建设,确保每一步都扎实稳健。这一组织架构不仅强化了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更为提升队伍指导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明确职责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家校社三方得以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3]。

(二)打造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队伍

在推进家校社合作育人的征途中,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这不仅是对教育生态深度融合的积极响应,更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学校通过多元化、立体化的路径,精心构建了三支核心指导力量,每支队伍都承载着独特的使命与价值,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广、影响深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首先,家庭教育专家团队作为智囊团与引领者,学校充分利用省市家庭教育学会、教研院等高端资源,汇聚了一批校内外顶尖的心理教师、家庭教育专家及资深讲师。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精准把握家庭教育的前沿动态,为家长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服务。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工作坊及一对一咨询,专家团队深入家校共育一线,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家长解决育儿难题,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其次,家长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则是提升家校社共育实效的核心环节。学校依托省心理B证以上教师及资深班主任的强大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机制与持续的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训内容不仅涵盖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等前沿理论,还紧密结合家校社共育的实际案例,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师们在研讨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分享经验,逐步成长为家校沟通的桥梁与家庭教育指导的中坚力量。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介入家庭教育指导,有效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再者,家长志愿服务团队的成立,则是对家长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学校通过家长讲师团、家长义工团等项目,鼓励并支持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与校园活动,实现了家长引领家长、家长助力学生的良好局面。这些家长志愿者不仅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更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他们结合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家社博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与成长机会。同时,通过志愿服务的过程,家长们也实现了自我成长与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校家社一体化视域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一)教师进社区家庭

在深化家校合作、促进教育生态和谐共生的道路上,学校创新性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家访与亲子实践活动中,不仅拓宽了家庭教育的边界,更在细微之处激发了家庭内部的积极力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的幸福生活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积极家访,‘育’见幸福”家访活动,是学校对传统家访模式的一次深刻革新。活动前,学校精心筹备,组织全体教师参与专题培训,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实操演练,使教师们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与应用技巧,并配备了“积极家访,‘育’见幸福”暑期家访资源包,为家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指导框架。家访过程中,教师们不再是单纯的问题发现者,而是成为了积极因素的挖掘者与亲子关系的调和者。他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观察家庭中的闪光点,鼓励家长与孩子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通过个性化的指导与策略建议,教师们帮助家庭识别并强化自身的积极资源,有效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家庭氛围的改善。家访后,学校还举办了青年教师“讲积极家访故事”演讲比赛,这不仅是对家访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是对教师们专业成长的一次激励与肯定。与此同时,“与爱联结,积极成长”亲子实践活动,则是以实践为桥梁,将学校的积极家庭教育理念深植于每个家庭之中。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任务,旨在通过具体行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与相互理解。八年级的家庭会议与家庭优势树绘制,让学生在与家长的共同探索中,学会以积极视角审视家庭关系,发现并珍惜彼此的优点与长处;七年级的“爱家行动项目”,则通过简单的日常行为,如拥抱、捏肩、写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表达对家人的爱,让爱在细微处流淌;五六年级的互助环绘制,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发挥个人优势,相互支持,共同成长;三四年级的“家庭积极档案”收集,则引导学生与家人共同回顾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增强家庭凝聚力与幸福感;而一二年级的“三件好事”记录,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幸福提升法,让学生在日常中发现并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积极青春导师”团队,专注于家校共育中的特殊群体学生问题,通过一对一的帮扶指导,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支持。同时,“积极先锋”项目则将学校的积极家庭教育理念带向社区,通过宣讲、工作坊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家庭传播积极教育的力量,推动社区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

(二)教师进驻“交流群”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特别是通过钉钉群这一高效沟通平台,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互动的“积极家校读书会”,不仅促进了家长对先进家庭教育理念的深入学习,还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之间的协作与默契。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对传统家校合作模式的有效补充,更是对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领域应用的一次生动实践。“积极家校读书会”以钉钉群为阵地,精选《正面管教》等经典育儿书籍作为共读素材,精心设计了一套涵盖阅读、探讨、实践三位一体的共读体系。通过12天的连续打卡阅读,家长们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正面管教的理念与方法,还通过3次共学探讨日,与专家、教师及其他家长深入交流心得,碰撞思想火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巧妙设置了2次亲子实践日,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与相互理解。

在共读过程中,学校特别注重家长的参与感与成就感。通过下发“养成爱的习惯”亲子日历,引导家长在14天内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练习,每日记录阅读心得与实践感悟,并在学习群内积极打卡分享。这种仪式感满满的安排,不仅激发了家长的学习热情,也让他们在相互鼓励与支持中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此外,学校还巧妙地利用“成长见证邀请函”这一创意,邀请孩子成为家长的“学习伙伴”,通过“催作业”的形式参与共读过程,既增进了亲子间的互动,也让孩子们见证了家长的改变与努力,从而加深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与认同。

除了钉钉群内的共读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积极育儿文章,传授育儿小锦囊,进一步拓宽了家庭教育的知识获取渠道。同时,通过网络家长会、钉钉云平台等“移动讲堂”,学校打造了“互联网+积极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课程资源,还极大地提升了家校合作的质量与效率。这些举措,不仅让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有效,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成长环境。

(三)家长进学校

在深化家校合作、促进教育生态和谐共生的实践中,家长进学校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参与层次与深度不断拓展,从传统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乃至共同创造者。学校在这一进程中,不仅保留了家委会、“家长开放日”等经典平台,更创新性地推出了积极家庭教育节等品牌活动,为家校沟通搭建了更为宽广的桥梁。积极家庭教育节的举办,不仅是一场教育理念的盛宴,更是家校情感交融的契机。学校通过精心策划,确保每位家长都能在这一平台上与学校、教师展开深入对话,从日常教学到教育理念,从孩子成长到未来规划,全方位、多角度地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家长们在参与中逐渐由对学校教育的初步了解,转变为深刻的理解与认同,最终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坚实后盾与积极助力者。在此基础上,学校依托“博雅课程”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家社博雅课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整合与共享。通过向家长发出“家长讲师团”邀请函,学校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家长的特长与资源,邀请他们走进课堂,成为孩子们眼中的“特别老师”。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家长讲师,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人生经验,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同时,学校还组织“让我带你看世界”活动,特邀具有国际视野的家长,如华侨或长期旅居国外的家长,与孩子们分享异国风情与文化,拓宽了孩子们的国际视野。

此外,“了不起的爸爸系列活动”更是成为了家校共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爸爸的运动鞋”到“爸爸的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全社会对父亲角色重要性的关注与讨论。在丽水市,这一系列活动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每一个家庭,让爸爸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为了进一步丰富家庭活动,实现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学校还组织了“让我陪着你长大”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阅读、毅行、综合实践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亲子互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些活动深受各家庭的喜爱,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美好回忆与宝贵财富。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相信校家社一体化教育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更多具有积极心理品质、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邱旭旭. 共建·共创·共育:打好校家社协同育人组合拳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4, (07): 56-58.

[2]黄丽新. 舌尖上的德育:中小学校“家校企社”共建食育模式探索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4, (01): 4-6.

[3]张俊勤. 立德树人,开发校家社共育课程 [J]. 四川教育, 2024, (01):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