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设计框架

杨远香

湖南省中方县中兴学校,湖南 怀化 418005

摘要: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下文主要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在介绍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后,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落实项目式学习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内涵;设计框架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积极的探索与变革。在小学阶段语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具有关键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把重点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考试技能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水平高低不一,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此情况下,项目学习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项目式学习强调以项目为核心,通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等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将项目式学习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与新时期的教学理念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指教师将课程任务项目化,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推进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对策、实践解决并总结回顾,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高思辨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项目式学习的理论依据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理解新习得的知识时仅靠外部的灌输是不够的,归根结底是个体能够通过实践对知识产生理性认知,否则习得的知识只是机械的记忆,并未真正理解,因而便无法用以指导实践。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看,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小学生的语文理论知识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由于年龄小,常会“坐不住”,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使其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等。项目式学习却给他们提供了发问、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和空间,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具有实践意义。二是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实践和理论学习同等重要,任何知识有用性的前提,都是能够应用于实践。从情境认知理论视角看,项目式学习具有“行知交互”优势,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语文既是基础理论课程,又是实践学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发力,而项目式学习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满足要求。

二、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采用讲授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不愿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影响教师的整体教学成果。同时,在传统教学思想下,小学语文教师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的空间,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放弃学习。而将项目式学习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构建,能够形成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项目式学习内容,并将其以情境化教学的形式呈现,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系统的学习与掌握,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框架策略

(一)明确项目式学习主题,引导学生的探索思维

项目式学习主要是让教师将课堂教学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索与思考,进而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够得到良好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展项目式学习之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因素,为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工作。随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教师在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时,能够发现教材内容几乎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明确项目式学习的主题,要从教学目标、情感价值等出发为学生构建主题,让学生在主题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探索,引导学生的语文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此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会写“言、栏”等14个生字,会写“协商、汇集”等20个词语;学生通过浏览、跳读的方式说出文章描写了哪几个场面,并连起来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并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气氛。由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明确此课的项目式学习主题,让学生在主题引导下对此课内容进行探索。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场景有较具象的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推动学生进入项目式学习。

(二)优化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程改革背景下,舒适的学习环境被重新定义。由于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民主的沟通氛围并进行理性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提问或实际情况为基础,并展开针对性的引导。通过理性引导,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发散自己的逻辑思维,实现对知识点的创新应用。以小学语文《七律·长征》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紧扣“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风景”拟定探索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七律·长征》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各有哪些特点?”等问题。接着,各学习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并提炼景色的特点。由于每个小组的实力相近,所以学生大多可以准确地提炼出五岭山脉、乌蒙山等景物。然而,针对各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用意,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并不急于引导,而是在成果展示阶段借助PPT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出现的景点并紧扣每一句的释义传递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思想。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有限,适当的引导不仅能激发探索的积极性,还能促进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三)创设项目驱动问题,构建阅读问题系统

在阅读学习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也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创设项目驱动问题并构建融合传统文化的阅读问题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文本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阅读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涵盖文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教师应从文本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阅读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涵盖文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同时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代诗词、典故、历史人物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又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在创设项目驱动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确保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同时,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多样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思考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思维的发展,并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构建融合传统文化的阅读问题系统,学生不仅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还能够更好地学习阅读技能与方法。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提高文化自信,为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四)重视检验成果,评价项目完成情况

对于项目成果的质量,要从准确性、完整性、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学生的阅读报告是否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在创新性方面,关注学生是否运用了新颖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是否在成果展示形式上有所创新。同时,参与度的评价要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是否按时完成分配的任务,是否在团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评价标准应当明确、具体,提前向学生公布,使他们清晰地了解项目的要求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结束语

目前,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已逐渐深入,但相关研究仍多停留在个别案例的尝试和教师个人经验的总结上,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建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应成为未来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我们对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设计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期望有更多研究者关注并深入探讨该领域,以推动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叶碧欣,桑国元,邓英华.项目学习能否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成效——针对干预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7).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14.

[3][10][13][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37,1,45.

[4][17][18]桑国元,叶碧欣,王翔.项目式学习:教师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1,92~97,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