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运用插图改进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探究

张钰灵

湖南省郴州市第十五中学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插图可以对教学方法、细节进行改进优化,提高教学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前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中融合插图,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另外,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拓展,进行综合性学习,对文本资料进行迁移性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效率。本文对应用插图改进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插图;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运用插图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需从语文教学的全生命周期,引进插图、文本资料,带动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迁移性探究。

一、插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插图可提高教学品质和效率,插图的作用不局限于美化教材或增加趣味,而是深刻影响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探讨、思维拓展、文化传承方面的学习表现状况。插图能够辅助阅读理解,展示文本中的场景、人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资料的初步印象,降低理解难度;同时也可以补充部分文字细节描述,使得信息展示更加具体、完整。插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植入丰富的色彩、形象生动的图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欲望。此外,插图可以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在插图中引进留白艺术,根据插图展示内容,通过问题联想、创造,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除此之外,在插图中往往存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历史背景、民俗风情、艺术形式,通过解读插图,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并感受相关文化元素,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插图可以减少文本资料的应用,带动学生参与参与迁移性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插图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果。

二、运用插图改进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分析

(一)前置引导,激发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运用插图可以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需要从多个渠道挑选插图,精选出与即将学习课文内容紧密相关且能够直接反映文本主题或关键情节的图文事例。相关资料应当具备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故事或意义。此外,在前置引导环节,教师还可利用插图来创设与之对应的文本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探索欲望,教师可通过展示插图,将学生置身于插图所描绘的场景中,感受其中人物、情感、氛围变化,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加主动、高效投入到预习中。与之对应的是,教师可设计一些与插图相关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尝试进行解答,使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强化提升。因此,在前置引导环节,教师可以挑选主题图文资料,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参与迁移性学习,提高学习品质和效率。

例如,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计划教授《红楼梦》中的经典选段“黛玉葬花”。为了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尝试利用插图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预习效果。教师通过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教育资源平台等多个渠道搜集与“黛玉葬花”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来源于古典画作、现代插画、影视作品截图等多种形式。在众多插图中,教师精选了一幅清代画家改琦所绘的《黛玉葬花图》,这幅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林黛玉手捧落花、泪眼婆娑的哀伤场景,与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紧密相关,且直接反映了文本的主题——黛玉的敏感多情与对生命消逝的感慨。该插图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因其广泛传播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情节的经典代表。它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文本的世界。在预习课上,教师首先展示《黛玉葬花图》,并配以轻柔的古筝音乐,营造出一种哀婉凄美的氛围。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画中场景,感受林黛玉的孤独与哀愁。教师提问:“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林黛玉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样的时刻葬花?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为了强化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设计了以下任务:

1请学生根据插图和预习提示,尝试概括“黛玉葬花”的主要情节。

2分析林黛玉葬花时的心理状态,并探讨这一行为所反映的她的性格特点。

3比较不同版本的“黛玉葬花”插图(如影视截图与画作),探讨它们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传达上的差异。

(二)课中融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师在利用插图改进语文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跟随课程教学的进度、步骤,在课堂上把控插图、插画的融入时机,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比如,当学生在文本学习时遇到重难点,正当一筹莫展时,教师可展示插画,帮助学生进行迁移学习,并且增强理解记忆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在希沃白板软件上,以插图插画的形式来展示文章故事情节,并且在对应插图下方配上对应的语言描述,从语文核心思想视角,从语言构建与应用、语言思维、语言审美、语言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插图插画进行描述,还原文章的线索和脉络。此外,在灵活应用插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对比分析法,选取不同版本插图或同一文本中不同角度插图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点,并且探讨其中原因。同时,引进一些问题描述、文本细节,带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运用插图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结合多元化的图文事例,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节选)》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鱼的搏斗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师精心设计了利用插图改进教学模式的方案,通过直观的视觉辅助,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具体来说,当学生读到老人与大鱼进行长时间搏斗,却仍未能将其制服,感到困惑和疲惫时,教师适时展示了一幅描绘老人紧握钓线,眼神坚定望向远方的插画。画中老人瘦削却坚韧的身影,与波涛汹涌的大海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老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思考老人此刻的心理状态,并提问:“从这幅插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老人的眼神中透露出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开始迁移学习,将插图中的信息与文本内容相结合,理解了老人面对困境时的坚持与勇气。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教师在希沃白板上以插图插画的形式构建了思维导图。首先,中心节点是一张老人与大鱼搏斗的概括性插图,周围则按时间顺序连接了多个子节点,每个子节点都配有一张插图和对应的语言描述。例如,“出海捕鱼——平静海面,老人孤独身影”;“发现大鱼——鱼跃出水面,老人震惊表情”;“持续搏斗——老人紧握钓线,大鱼奋力挣扎”;“战胜大鱼——老人疲惫却自豪,大鱼静静躺在船上”。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还原了文章的线索和脉络,还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在分析插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语文核心思想的视角出发,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例如,在展示老人与大鱼搏斗的高潮部分插图时,教师从语言构建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文本中如何通过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描绘这一场景;从语言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老人与大鱼之间的较量象征着什么;从语言审美的角度欣赏插图中色彩与光影的运用如何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海明威笔下“硬汉精神”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分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创意拓展,培养综合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利用插图可以带领学生更加高效参与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插图来展示对文本的理解,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提练关键信息,并且将其转化为图像语言,通过创作,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该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整合,从历史、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带领学生对文章课程进行延伸拓展,进行综合性研学。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插图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认知,比如用插图来延伸文本线索和内容,将文本中部分隐藏细节描绘出来、展示出来,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展示完个人创作的插图后,教师组织了一次跨学科整合活动。首先,从历史角度介绍了海明威的写作背景和《老人与海》的时代意义,然后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欣赏和分析插图的构图、色彩和线条等艺术元素。接着,教师还引入了科技元素,让学生思考如果老人生活在现代,他可能会使用哪些科技工具来辅助捕鱼,并鼓励学生创作一幅结合现代科技的插图。这一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多角度思考。为了让学生表达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认知,教师设计了一个“插图接力”游戏。游戏规则是每位学生根据前一位学生的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继续创作一幅新的插图,以延伸文本线索和内容。学生王华(虚构人物)在前一位学生描绘的老人与大鱼搏斗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幅老人成功捕获大鱼后,孤独地坐在船上望着远方的插图。他在画面中添加了几只海鸥和远处的夕阳,寓意着老人虽然战胜了自然,但内心仍感孤独和迷茫。这幅插图不仅延伸了文本的内容,还展示了王华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独特理解。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环节需灵活应用插图资料,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细节,结合丰富的图文事例,打开学生的思维思路,引导其在学习期间进行个性化探究、高效化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永强.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插图探究[J].课程教学研究, 2012(10):4.DOI:CNKI:SUN:KEJY.0.2012-10-017.

[2]陈灿,剑男,张代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功能及使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23(34):60-65.

作者简介:张钰灵(1994.2),女, 汉族, 湖南郴州人, 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

教材版本:部编版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