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基因,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浪潮,这些无形的文化财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保护与传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概念与起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起源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尊重,它指的是那些通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知识与实践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表达形式。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那些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元素对于维护文化连续性和社区认同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主要关注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非物质的文化形式同样需要保护,因此在2003年,UNESCO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启动了全球性的保护工作。这一举措标志着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可,以及对其保护的重视,从而促进了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二)发展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一种双面性。一方面,随着全球文化多样性意识的提升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自身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立法保护、建立数据库、提供资金支持、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元素得以保存和传承。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全球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框架和指导,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1]。
然而,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传承挑战甚至是消亡的风险。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一些传统技艺、节日庆典、口头传说等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年轻人群体的兴趣转移,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此外,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商业化也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社区价值。
因此,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未来的工作需要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活态保护,让这些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博物馆的内涵与功能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其内涵与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类型的多样化而不断丰富和扩展。博物馆不仅收藏、保存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艺术品、历史文物等,同时也承担起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与保护的重要职责。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即其无形、动态和依赖于传承人的特性,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博物馆还需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通过举办工作坊、讲座、展览等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在保护功能上,博物馆不仅要提供安全的存储环境和科学的保护措施,还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阐释,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2]。博物馆还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桥梁,通过教育推广、国际交流等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理解和全球传播,以此来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博物馆如何以征集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
(一)征集策略
1. 建立征集机制
全面的征集机制应当细致规划,涵盖从制定征集政策到实施征集行动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得到充分体现。博物馆需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捐赠、购买、交换等多元化方式,积极征集相关的物品、文献和多媒体资料,以此作为保护工作的物质基础。同时,博物馆还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对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记录和存档,这不仅有助于长期保存,也方便了后续的研究和展示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能够在征集过程中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而为其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拓宽征集渠道
想要拓宽征集渠道,要求博物馆不仅要在传统的征集途径上深耕细作,如通过与文物所有者的直接沟通、举办专项征集活动等方式来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还要积极探索新的征集途径,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工具,扩大征集信息的覆盖面,吸引更多潜在的捐赠者和传承者参与其中。同时,博物馆还应与其他文化机构、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相互支持,以形成一个跨领域的征集网络,共同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这样的渠道拓宽策略,博物馆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形态和传承者,进而提高征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后续的保护和传承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
(二)保护策略
1. 专项资金
博物馆积极寻求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基金会赞助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稳定且充足的经济保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项目,博物馆能够有针对性地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保存、研究及展示活动,确保这些珍贵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同时,专项资金的筹集还有助于提升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通过这样的保护策略,博物馆不仅能够更好地履行其文化守护者的职责,也能够激发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 立法保护
博物馆需要积极寻求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基金会赞助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稳定且充足的经济保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项目,博物馆能够有针对性地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保存、研究及展示活动,确保这些珍贵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3]。同时,专项资金的筹集还有助于提升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通过这样的保护策略,博物馆不仅能够更好地履行其文化守护者的职责,也能够激发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传承策略
1. 技艺培训
博物馆在实施以征集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的战略时,技艺培训作为传承策略的基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策略要求博物馆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过设立技艺培训项目,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搭建桥梁。博物馆不仅邀请技艺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到馆内,进行面对面的传授,同时也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拓展培训的时空界限,使技艺的传授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这样的培训过程中,博物馆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鼓励学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创意,使传统技艺得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培训纳入正式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从而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种子。通过举办国际交流项目,博物馆让世界各地的学员相互学习,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技艺培训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育,也是对全社会文化自信的培养,它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共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通过这样的传承策略,博物馆不仅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也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共同书写着文化遗产传承的新篇章。
2. 举办文化活动
博物馆在推动以征集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的过程中,举办文化活动是实现传承策略的重要手段。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直接接触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也是激发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兴趣和热情的有效途径。博物馆通过策划展览、讲座、工作坊、节日庆典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和技艺得以生动展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和参与。在这些活动中,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传统艺术的美妙和技艺的精湛,还能够亲自参与到制作过程中,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此外,博物馆还鼓励公众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通过互动参与,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尊重。通过这样的文化活动,博物馆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传播和认知,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了更多的潜在传承者和支持者,从而实现了以保护促传承的长远目标。
结语: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极具意义的事业。通过本文提出的新思考路径,我们希望能够为这一事业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激发更多的创新实践,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宝库,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薛璐璐.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鞍山市博物馆征集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为例[J].收藏与投资,2024,15(01):178-180.
[2]朱莉莉.博物馆保护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展)品征集[J].东南文化,2023,(04):136-142.
[3]康瑞芝.古建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永靖县博物馆为例[J].炎黄地理,2023,(05):80-82.
[4]陈楚寒.四川省凉山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式保护研究[D].四川大学,2021.
作者简介:朱明霞(1985.10),女,汉族,重庆,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