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摭谈

庞善杰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黄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给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程度上的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权利真正下放到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需求等制定教学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主体性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所困惑的问题。本文将就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策略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2022版新课标颁布,带来教育理念的又一次更新。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依据、原则和结构

 1、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

 根据教学规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承担者和维护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受益者。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反过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受学生反馈情况的启发与激励,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都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来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把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认知结果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四大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与学诸多环节的组合效应,已达到发展学生主体性目的。

2、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第二,参与性原则。第三,合作性原则。第四,创新性原则。

3、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为:“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1)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问题气氛中,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2)建立模型。从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强调学生建立符号感、数学感、空间感、度量感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

(3)解释应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进取精神呢?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念应先转变。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采取措施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 

1、相信学生,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有学生抢答:“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我马上问:“可以怎样验证1厘米=10毫米?”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用点格的方法验证。最后让学生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整堂课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这些内容教师没有多讲,但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就掌握了它。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成功的愉悦感得到体验。

2、平等相待,引导学生积极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造成制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争相发言,还经常会为一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就不能作为旁观者任由他们发展下去,而应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拨,适时把他们拉回到主题上,导入关键处,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时要充分发挥起来。引导好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流于嬉闹。

3、认可预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先预习,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乱。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4、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得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需要思考提高课堂趣味性的方法,其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与小学数学课堂相结合,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其过程,进而使得学生具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1]。另外,有趣的情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小学数学课堂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得学生感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练习和学习,激发学生对的好胜心,也使得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自信心,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在开展“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鸟巢的图片,之后,向学生介绍鸟巢的占地面积为20公顷,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展示400米跑道的操场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这一块操场的占地面积约为一公顷。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公顷的概念,加深学生的记忆。再比如,教师在开展“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大量的卡片,卡片的背面画上学生感兴趣的动漫人物,如小猪佩奇、熊大、熊二等,然后,教师可以在卡片正面写上练习题目,如136×12,173×25,123×56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之后,教师需要记录学生的对错情况,每一星期统计一次,找出答对次数为前三名的学生并给于一定的奖励[2]。

5、改变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小结上,也应改变策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式的机械小结。教师可用“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学到的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在学生小结、评述中,教师要时时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其银.学生主体意识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181.

[2]路家峰.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上),2017(05):151.

[3]肖乔.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初探[J].时代教育,2017(0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