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高等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研究

刘佳杰

郑州财经学院

摘要: 通过调查历史资料,分析我省七十多年以来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专生、专任教师数量和规模、师生比以及高校的布局结构,探究我省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比分析、经验学习等方式分析我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所遇的瓶颈,突破重心在于加强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构建,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高等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助力我省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
关键词: 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教育改革
DOI: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十四五”计划是我国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党中央先后提出“构建高品质教育体系”和“到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全面提升质量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所以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中心环节”以及“立身之本”。

近些年,我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思想导向和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和产教融合能力,紧跟国家发展与改革需求实际,培养了大批社会紧缺的高质量人才。但在之前的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亟需通过调查和总结过去历史经验、学习国内外优秀的案例和经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建设适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拥有地域特色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高等教育协同育人体系[1]。

一、我省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研究

(一)普通高等院校的规模变化

我省的高等教育发展起步较早,但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末,我省普通高等院校明显表现出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动力不足,处于缓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校数量、招生规模以及专任教师数量都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图1);2000年以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相应发生改变[2]。我省跟紧时代的浪潮,可以看到近二十年高校建设的数量和招生规模以及高等教育人才的引进都在迅速扩大(图1)。

在逐步走向高等教育体系高速变革的过程中,我省也因过快的追求建校规模、速度、数量而忽视了创办高等院校的质量。在此阶段,省内创办高校、建设发展学科体系以及招生和高校人才引进的政策大部分都难以达到国内范围的较高水准,一些不够科学合理的决策也逐渐暴露弊端,诸如本科高校数量过少、省外重点大学在豫招生指标严重不足、高校研究生培养能力较弱、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少、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历史问题[3]。

2.png

图1  a、1949年-2020年我省部分年度全省普通高校数量变化;b、 1949年-2018年我省部分年度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变化情况;c、 1949年-2020年我省部分年度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变化

当前阶段,我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增长及规模已基本定型,高校教师的引入及人才层次逐步平衡,在校本专科生的数量和比例也趋于稳定,目前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可以满足省内学生需求,但高等教育的提质改革与发展遇到瓶颈,必须寻求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二)普通高等院校的师生比变化

我省的普通高等院校师生比在2000年之前呈现整体较低的比例关系,在进入2000年后明显升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97、2000、2005、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与本专科生比分别是1:7.8、1:12.0、1:15.6、1:16.6[4];可以发现我省高等院校师生比也是符合全国师生比的发展规律;但在近10年师生比过大,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一般来说,较低的生师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强化以学生为本,但其比值过低会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生师比越高越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越不利,对教师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而言,过高的师生比虽然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但无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5]。与国际相比,世界一流高校的师生比在1:6到1:13.6之间,全球高校的平均师生比为1:14.8;我国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也都对师生比做出明确规定,见图2。

图片1.png



图2  1949年-2020年我省部分年度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师生比

(三)普通高等院校的布局结构

当前河南省各市的普通高等院校分布不均,虽然每个地级市都有建设普通高等院校,但比例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重心偏移,43.05%的高校都分布在郑州。其余各地市占比最高的为新乡市,其高校数量在全市的占比也只有7.28%,见图3。布局结构如此巨大的差异根源在于省内发展的不均衡:郑州作为河南省政治、经济重心,拥有更健全的教育基础设施、更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多老牌院校,甚至是更便利的交通条件,固然将占据最多的教育和人才资源。

 图片2.jpg

图3  2020年全省各市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

世界一流高校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都与其结构转变高度相关,实现高校的建立布局结构合理目标,必须对高等教育布局的逻辑进行研究。高等教育布局是涉及高等教育改革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其次,高等教育布局也是反映其发展的基本指标[6]。

虽然我省高校结构也存在层次结构不合理、形式结构过于单一以及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但一味的追求教育体系结构或教学资源的完全均匀和公平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通过分析发现,我省普通高等院校较布局结构其实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并且例如郑州对口工商类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公办学校拥有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民办院校有郑州工商学院、郑州经贸学院等,可以实现对特定市场的服务;由于我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特性,农、林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也遍布省内各个地市,分布较为均匀。

二、我省高等教育体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缺乏落实

对比省内中小学的反转课堂、交互式课堂、探索式课堂的逐渐普及,普通高等院校的课堂依然占是讲授式教学据着绝对位置。高校难以转变教学方式的原因一方面是在理念上,高校教师认为本专科学生有足够的自律能力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一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而按教科书讲,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且浅薄的教学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其实归根到底,也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思想与意识形态的缺失和错位。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所有讲师、教授本质都是教师,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教学,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意识,不能把教好学生放在首位必然会导致不注重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缺少建设国家的激情和伟大理想、对党向往和尊崇的思想意识,必然会导致只安于享乐,畏难怕险的习惯。如果在教学创新、改革和实施的过程中不考虑对师生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培养、科技发展对传统大学课堂的冲击,一位强调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或是教学设施建设,也无法从根本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三)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失策

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校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任务,是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主要发力点。高层次人才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认知等特性,使其必定会对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福利待遇产生更高的追求。我省高层次人才流动性较强,流失性较大,省内范围也都集中在几所老牌高校,地域以郑州为主。在人才引进方面,普通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不灵活,繁琐的任聘过程必然会延误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黄金时期。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我省高校不断加强人才队伍规划,但很少涉及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而省内高校在高调引入人才后,难以发挥指引与培养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依靠高层次人才自己去完成学科建设、项目申报,最终导致高校的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项目申报杂乱重复,学校受损同时也造成人才心理的失落感,无法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教学优势。

在对人才激励政策方面,省内大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科学研究的结果:在世界或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申报到国家级科研项目都会有丰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而教学成果的奖励和奖项设置都比之甚少,致使教师、专家都追求科研而非教学。其实科研成果本质上是人才自己的荣誉,对学校来说可以作为对外宣传的牌面,但无法促进校内学科和教育体系的建设,而这恰恰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最应该追求的部分,也是学校评级的重要组成。并且,当高校的等级、知名度与人才层次不匹配,最终也会导致人才的再次流失。

三、全面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高等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一)加强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

当前时代对高等教育思政建设有着更高要求,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衡量高校课程体系先进性以及是否达成全面育人成效的标准之一,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再是唯一进行政治思想、红色文化教育的课程及场所,而且所有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必修课都要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目前来看,文史类课程的思政实施效果良好,课程内容本身就有与思政相关的内容;但理工类课程思政发力点较少,一般通过案例、新闻体现专业精神及文化自信等思政点,但红色思政内容很难融入,还需要不断完善。在全面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其实施成效我的考核。要提高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效,需要在理念、目标、行动、保障上协同发力。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是基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优化思政教育元素的内容供给,体系化形成课程思政内容结构的体系,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发挥学术人才领军作用。应为其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不止聘请作为名誉教授、名誉院长或名誉校长,更要充分发其在相关领域的引领作用,敢于瞄准并实际行动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使其在学术或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产生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强调转变学科带头人工作重心。想要留住人才,就要充分尊重人才[11],从思想层面和物质层面增强人才对地域和院校的认同感、自豪感,省内各高校可以通过宣扬地域浓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教育历史以及在脚踏实地、真枪实干下未来的光明前景,增强高校和地域建设高质量高层次教育体系的文化自信,提升自身吸引力,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

结语:

对河南省而言,通过切实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而全面提高我省文化教育程度、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储备,可以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驱动力,提升我省人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信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教育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是功在千秋方可利千秋;不是一蹴而起、一劳永逸,而是要不断发展、自我完善,需要时刻紧跟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高举旗帜,稳步向前,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善战者某于势,我省亟待通过这次机遇完成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蜕变。

参考文献:

[1]曾旸.高校科技人才引进的模式与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05):528531.

[2]崔丽娟.河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4):86-89.

[3]王云涛.河南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03):122125+132.

[4]郭栋.师生比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数量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08):97-101.

[5]郑利霞.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6]阎凤桥,卓晓辉,余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