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策略探究
DOI: 10.12721/ccn.2024.157074, PDF, 下载: 113  浏览: 1423 
作者: 严小娟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六小学,726000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
摘要: 数学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其中计算能力尤为关键,不仅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更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与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以认知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综合能力为主,其中能够熟练运用计算能力便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针对现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而,在下文的阐述中,笔者所选用的教学方法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旨在达成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意义

(一)帮助学生筑牢数学基础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能够熟练计算是其重要的基础能力,也是获得数学学习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筑牢数学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因为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而抵触学习数学知识,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获得计算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能力对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思考如何让学生以兴趣驱动学习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计算能力的有效培养,帮助学生筑牢数学学习基础。

(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

数学作为一门联想思维、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其主要作用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计算、处理实际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与计算相关的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获得一定的提高。同时,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解决,且在计算中学生也需要运用思维,对数字、算式进行计算,这也是完善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时,教师需要借助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三)提高学生问题认知能力

在数学知识中,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其计算内容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以具体问题的形式出现。对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往往会借助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通过不同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认知能力也会得到切实提高。这是因为,学生对问题进行计算与解决的过程,也是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且面对不同的问题,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便是学生的问题认知能力。故而,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也会带动提高问题认知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有效情境,培养计算兴趣

小学生因年龄小,对学习的理性认识不足,以兴趣为主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师教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把1~10的数字写在黑板上,并请一些学生到讲台上来,教师先说10以内的两个数进行加减,再请学生做“敲击黑板”的游戏,用教师提供的工具在黑板上敲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出一些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题,让学生进行抢答比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加减法有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愿意去玩这个“敲击”游戏。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整合教材、模拟具体生活场景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它能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便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培养终身学习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超市中的购物场景,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现实情境:“同学们,我们在超市购物,需要花12.6元买水果,29.9元买牛奶,16元买蔬菜,那么我们一共要消费多少钱呢?”“买完之后,我们发现买的牛奶临期了,于是拿去退掉了,这样我们一共花了多少钱呢?”这样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联系有关的生活经验,进行积极的讨论与沟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用规律启发,强化计算思维

在制定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方案中,教师可以把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基本途径,使学生具有较深刻的数学思维来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逐步提高其计算能力。从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和学生在数学计算上的学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并不擅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分析、探究,从而造成整个计算过程的无序。在特定的课程设计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的学习理念,养成正确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与探究,以达到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思考,让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解决与分数乘法相关的问题。比如,在对“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问题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通过将分数乘法的基本步骤与对应的运算规则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整体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的规律,并将它与相关的算法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问题分析和综合能力提升。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制定科学的小学数学课程方案,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数学整体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

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字敏感度与计算能力,教师应当探索如何将游戏元素巧妙融入计算教学之中,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力。例如,教授“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简单而富有趣味性的配对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将学生平均分为五组,并给每组分配一个1~5之间的数字作为代表,随后教师在黑板上随机写出一个由1~5中两个数字相加或相减得到的结果,要求学生迅速反应,找出能配对得出该结果的两组数字,正确配对的小组将获得奖励,以此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在玩乐中巩固加减法知识。为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游戏内容设计一系列计算习题,如“2+3=?”“5-2=?”等基础的加减法算式,要求学生迅速计算并给出答案。随着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习题难度也可以逐步增加,如引入多位数加减法、带有括号的算式等。通过完成针对性的习题练习,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提高数字感知与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不仅关乎数学学科的育人效果,更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进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避免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个性化的辅导中不断进步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雄.小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3,(04):79-81.

[2]王岩.摭谈自主学习模式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3,(04):117-118.

[3]肖文.强化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