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大学物理课程应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面对当下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契合、教学方式不够先进、师资力量不高、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问题,需要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持续优化师资队伍、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几个方面,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契合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以教材为主开展物理教学,且为保障知识的完整性与严谨性传输,教学重点侧重于理论知识,并以公式或数据推导作为辅助,此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未能强化知识的应用,未能实现与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有效结合,因而与当前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并不契合,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1.2教学方式不够先进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未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填鸭式”的方法将知识灌入学生脑中,导致学生不明所以,长此以往地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还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1.3师资质量不高
信息时代背景下,部分教师未契合时代发展而转变教学观念,因而仍是采用方法演示与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或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方案的拟定,让学生方案按照开展实验,这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产生限制,而这一问题的出现,则是由教师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及能力所致。部分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从事科研工作,也有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或是不具备工作创新意识,因而物理教学方式未能创新,教学内容未得到优化。
1.4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考核多是采取笔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为辅的方式,其中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但很多学生的实验报告只是在网上搜索的,有些甚至是抄袭的,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教师也难以全面了解,笔试又多是考理论知识,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
学生的知识获取是由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大学物理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行激发,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构建。
2.1.1以教材为基础融入先进科研成果
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前沿成果融入教材当中,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其认识到大学物理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如在讲波动光学时可引入激光、光信息、光刻等方面的技术知识,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光盘记录、激光防伪等技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2.1.2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组合
大学物理课程属于公共课,并且课时设定并不多,并且专业不同,学生的课程需求并不一致,为此,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从而实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模块化开展。可将大学物理中的专业知识划分为横向及纵向模块,如热学、电磁学以及波动学等可划分到纵向模块当中,而近代物理及物理应用则属于横向模块的范畴,通过此种模块划分方法,可基于专业限制及课程安排情况合理进行教学模块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在物理知识扩充与完善的过程中可实现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提升,并进一步提高其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2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融合
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的问题,可将探究式、实验式、演示性教学方式引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当中,从而构建趣味性、互动性课堂。如可采用演示教学法进行“红限”理论的讲解,将强度各异的红光在金属钾电极表面进行照射,分析其光电流的产生情况,了解到红光照射时不会像绿色照射时那样产生光电流,从而增强学生对“红限”这一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增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关联度,于课程理论讲解中将课外知识融入其中,如可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新闻内容引入到“霍尔效应”知识讲解过程当中,在前沿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大学物理知识作用的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物理知识探索与了解的欲望。
2.3持续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整个课堂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此,可让教师进入专业的培训中心进修,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其教学方式、端正其教学态度。另外,借助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授课之余了解最新的物理科技动态及科研成果,丰富教师的物理应用知识。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新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
考核结果的优劣与否可通过考核而体现,为此,大学物理教师应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结合物理实验的层次差异针对性进行考核方式的选用。如基础实验的考核,应开展实验及笔试两方面考核,且实验成绩中除了囊括学生的实验过程表现以外,还要将实验前的预习及实验总结报告情况纳入其中。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提高、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数据分析与统计能力。笔试考核则是以理论知识作为考核重点,还要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明确其对操作步骤的了解程度。采用此种考核方式可解决传统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全面的弊端,可真正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结语:大学物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课程之一。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重视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将模块化教学方式引入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多种教学内容的组合,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天宇,谢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以钦州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3):80-81.
[2]宗波,赵大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