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安全绩效考核与本质安全评估研究
摘要: 能源企业的安全绩效考核和本质安全评估是确保能源生产和运营的安全的重要工作。能源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安全问题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巨大影响。因此,对能源企业的安全绩效进行评估,并进行本质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能源企业安全绩效考核与本质安全评估研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引言

能源企业的安全绩效考核和本质安全评估是保障能源生产运营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能源行业,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等领域,安全事故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甚至引发环境灾难。因此,对能源企业的安全绩效进行科学评估,并进行本质安全评估,对于预防事故的发生和提高能源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安全绩效考核元素

1.1事故率和伤亡率

衡量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事故和伤亡人数,反映企业的安全状况。

1.2安全培训和教育

评估企业是否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方面。

1.3安全设施和设备

考察企业的安全设施和设备是否完善,并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

1.4应急响应和演练

评估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演练频率,包括针对各类事故的预案制定和实操情况。

1.5安全管理制度

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并严格执行。

1.6安全文化

评估企业内部的安全文化氛围,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

1.7安全投入和效益

考核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是否充分,并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安全工作的效益。

1.8技术创新和应用

评估企业在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情况,是否采用了先进的安全监测和控制技术。

2基于本安管理体系的风险预控方法

2.1危险源识别与评估

利用专家经验、安全检查和现场调研等方法,对工艺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例如高温、高压、有毒物质、易燃爆物等。将识别出的危险源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归类,例如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人的因素等,有助于后续的分析和评估。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潜在风险程度,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定性评估主要依靠专家判断和经验,定量评估则基于数据和数学模型,如风险矩阵、层次分析法等。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每个危险源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例如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等,以确定重点管理对象和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2风险管控策略

通过改善工艺、设备和操作方式,减少风险源的发生概率。例如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优化生产工艺、加强清洁生产等。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风险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例如增加防护设施、强化安全监测与控制系统、提高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等。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机制,包括事故报警、人员疏散、紧急救援等,以减少事故后果和影响。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迅速地应对风险和紧急情况。

2.3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应明确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方向,确立安全是企业运营的重要价值和原则。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定各自的责任范围和义务。制定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危险源管理、设备维护等,确保人员遵守。建立健全的安全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收集、分析和处理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定期进行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估,检查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和企业内部要求,发现问题并纠正。根据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和改进制度内容和流程,以适应新的风险和变化的要求。

2.4安全设备和技术应用

包括安全防护网、护栏、警示标识等,用于限制人员接近危险区域或设备。例如,安装防护栏杆以保护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包括安全监测传感器、报警装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用于实时监测工艺参数和环境条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危险过程的远程操作和控制,降低人员暴露风险。用于控制和释放压力,确保系统在额定范围内工作。防爆设备能够防止可燃气体或粉尘的爆炸和蔓延。包括消防器材、急救箱、紧急疏散通道等,用于处理紧急情况和进行人员救援。

2.5培训与教育

制定全面而系统的安全培训计划,涵盖员工入职培训、定期培训、岗位培训等各个阶段。向员工传达与工艺、设备操作相关的安全规程和规定,确保他们了解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活动,从实践中锻炼员工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技能。组织知识分享会和工作坊,介绍和讨论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最新知识、技术和经验。通过讲座、培训视频、海报等形式,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和风险的存在。

2.6应急预案和演练

制定全面、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责任分工、资源调度、信息报告等,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根据可能面临的不同风险和事件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例如火灾、洪水、化学泄露等。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核与更新,确保其符合当前的法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等的引入,需要及时对预案进行相应的更新。预先准备必要的应急资源,如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应急通信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立即调用,提供支持。制定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的目标、内容和参与者,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演练。

2.7监测与评估

根据企业的安全目标和需求,确定适当的监测指标,如事故率、伤亡率、危险源排查结果、培训完成率等。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包括数据收集、记录、存储和分析的机制和工具,确保准确和及时地获取安全信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和整理,生成相应的报告,提供对安全绩效和现状的综合评价。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与审查,通过对危险源、工艺和设备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和隐患。组织定期的安全检查活动,检查各个区域、工段的安全工作执行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定期进行现场巡查,记录存在的不安全行为、不规范操作和其他安全隐患,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进。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安全绩效和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如风险矩阵、层次分析法等,以获取更全面的评估结果。

结束语

能源企业的安全绩效考核和本质安全评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能源生产运营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评估指标,能够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通过不断改进安全措施和流程,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军.能源企业安全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财经界,2016(14):260

[2]刘亭,王廷春.国内外能源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对比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5,31(12):43-45.

[3]林晓峰.境外能源投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浅析[J].水电与新能源,2015(04):48-50.

[4].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N].中国电力报,2015-01-19(003).

[5]张锋,袁于茜,金榆稀等.能源企业安全自主管理的改进思考[J].企业研究,2014(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