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环境下的磨课教研方式研究
摘要: 做好一件事情,无疑要经过不断地实践、修改才能够更好的接近预想的目标,当然,要想做出一节优质的课程也不例外。一节优秀的课程自然也离不开反复的推敲、更改。这个“磨”时间、“磨”精力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磨课。基于教育2.0时代,智能环境为我们的教学生活带来了新的血液,相对于传统教学,智能环境下的教学无论是在课前的教师备课阶段还是在课堂上的教学演绎阶段,都有着巨大的改变。本文章将对智能环境下,教师在磨课的不同阶段所使用的不同技术方式展开探讨。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在不断的推动着时代的变化,并且不断地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方式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地变革。首先,许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逐渐融入到现代化教学中,比如智能语言、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等等,教师们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将新型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地开展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磨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的教学课程改革中,磨课这个词屡见不鲜,逐渐成为学校教学中的高频词汇。磨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却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众多学校与教研人员的广泛关注,足以见得其存在本身独特的优势,所以,在教师备课方面,将更多地现代化技术融入于磨课中,已然成为备课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什么是磨课

(一)磨课的定义

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简单来说,磨课不能单纯的定义为一节课程,它描述的是一节课程,从构思、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的总和。

(二)磨课的意义  

1、促进教研组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磨课的大面积普及,为教研组教师交流经验、促进合作提供了可能,每位教师在展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参考学习的机会。在开展磨课时,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等维度来展开分组,以此来控制教研组成员人数,并且同学科的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见解有各自的深度,交流时会产生共鸣,学习其他教师的有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而将磨课的效益最大化。

2、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开展磨课的过程中,教研组教师各发己见并且集体探讨,所以,教研成果不仅有教师个人的见解也有着教师集体教学成果的结晶,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会查找大量的教学材料,并为此加入个人的创新因素。这样一来,课堂会焕然一新,教师组成员的讨论兴趣会有极大的提高,迸发出更多思想碰撞的火花,课程中的每一步都渗透着教师的创新元素。  

3、有利于促进教学经验共享

磨课的形式不单单只有学校内的教研组讨论这一种,许多教师也会在网络上,如微博、贴吧等软件中发表个人观点,志趣相同的教师们会在网络中进行多轮的讨论,每一轮讨论之后,教师们会对本次讨论的内容整理与总结,并在下一轮的讨论中,使用更加精炼、生动的语言,使用革新后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发表更为独到的见解,这个过程中,构成了多校教师的跨时空交谈,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联共享。

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具体的磨课过程

(一)使用智能分组建立教研小组

磨课的独特性在于,它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与教研组其他教师教研成果的共同体,集结了教研组教师集体的智慧,磨课是对课堂主题的设计、讨论以及不断修改的一个过程。

选择智能分组系统来将教研组教师随机分组,确保每位教师均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这样既能确保分组的公平性,避免了教师团队一些内部情感纠纷造成的不便,同时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无论是教案编写还是课程材料的制作,由于是系统随机分组,分组成员具有不确定性,这样无疑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智能分组系统步骤:创建分组,设置参数,生成密令,可邀请好友进入分组。加入分组,通过好友分享的密令加入相应分组。分组管理,创建者可一键删除分组,加入者也有权选择加入或退出,更加自由、开放。教研组一般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保艺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与磨课的具体实施,对课程的具体过程进行设计,并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试讲与角色扮演;第二组为:设备组,负责教学道具的制作、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以及课件的制作与修改等等;第三组为:服务组,负责研讨场地的选择,教师集散时间的确定等等幕后工作。

(二)使用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确定磨课主题

磨课主题的选择是开始磨课的第一个步骤,磨课的过程需要基于磨课的背景来展开,故此,磨课背景的选择不可以随机进行,要选择符合本磨课场景性的背景来开展磨课,场景应基于磨课的核心是定位于课堂、教师还是学生。

此过程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当教师创建好人工智能背景之后,搜索引擎会准确的确定教师所要搜索的内容,对于每一个问题,引擎会提出一个精准的结果。随后,引擎会把问题的结果只能罗列,并进行只能总结,分析那个结果更加接近教师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对相关问题给出合理的推荐,以便于教师进行下一步搜索,最后引擎会制造一个连接,对于问题留下主观思考,为其他教师的参考创造条件。

(三)教师组成员角色扮演

1、教师使用计算机视觉自主研磨并结合AR投影进行角色扮演

  在经过了紧张的课程设计后,接下来进行到了自护研磨教学阶段。大到课程设计,小到教师讲稿的篡改,甚至幻灯片的出场动画的选择等等,每位教师各尽其责,反复打磨,不断地研讨。

  使用计算机视觉将预测的课堂现象通过计算机来显示出来,计算机视觉旨在研究如何用计算机代替人类去“看”,简单来说,就是指用摄影机和计算机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使电脑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

在模拟真实课堂的过程中,可以使用VR投影技术,虚拟真实的课堂环境,以此来实现教室环境的最优化效果,比如教室物品的摆放,学生座位的调整,教师板书的书写位置等等。随后模拟真实的课堂,选择两位教师进行第一轮试讲,教研组其他教师扮演学生,一边试讲一边更改,换位思考学生的想法,对主讲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将所有可以想象到的状况全部模拟出来,并最终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进入录播教室完成课程录播

磨课的下一步骤是进行课程的录播,在进行了不断地磨炼与尝试之后,师生共同进入录播教室,教研组教师集合讨论本节课程的优缺点,总结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记录课程,将课程视频上传网络,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四、总结

基于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于教育领域已然刻不容缓,本文对磨课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具体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磨课的具体过程中,旨在为广大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备课过程提供参考,将技术与教学更好的融合,更好的实现现代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沈卉卉.大数据环境下人工智能与大学数学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教学研究[J].高等数学研究,2019,22(04):113-116+125.

[2]卓晴君,邓立言.智能教学系统引导下的教学范式变革——以柿竹园学校初一课改试验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03-108.

[3]孔晓荣.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云计算构建智能教学环境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9):269-271.

[4]刘智强.数学“磨课”过程谈及的几个教学细节[J].教学与管理,2012(34):52-53.

[5]关静.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课堂打造——智能手机与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J].国际公关,2019(11):42-43.

作者简介:杜登峰(19960-),男,汉族,黑龙江肇东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邮编:730070,研究方向: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