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DOI: 10.12721/ccn.2022.159037, PDF, 下载: 393  浏览: 3020 
作者: 胡念念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0102
关键词: 城镇化;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
摘要: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实践证明我国实施城镇化发展是非常理性、科学的。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2013年6月底,由发改委牵头、多部委参与编制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完成,中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规划》指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重要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第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异地就业城镇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基础上,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第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二、城镇化对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 经济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 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城镇化是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适度增加,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城镇是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城镇商贸、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支撑作用。城镇各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以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可以有力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反过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为城镇经济的壮大和结构的调整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一体化发展。

2、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随着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国家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深,农村创新创业热潮兴起,标志着城乡格局在发生新的变化。农村创新创业发展将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乡村振兴更好地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3、城镇化有利于提升劳动人口就业率。就全国而言,中国城镇化的显著特点是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城镇存在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当前的情况,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每年要“吸纳”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城镇,则是“输出”流动人口。随着农村人口的迅速增多,土地资源和人口资源之间形成了高度紧张的局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加大城镇化进程,使多余农业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一是提供就业人口,二是缓解农村压力。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缩短城乡差距,奠定了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4、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改革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202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54.5%,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快速转型,实现经济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建设水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各个产业的建设情况,制定合理的机制,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有效地拉动经济与消费,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地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R].发展改革委网站,发改规划〔2021〕493号

[2]《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R].新华社,2014.

[3]韦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5.

[4]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J].红旗文摘,2013.

[5]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论文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