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转型中的新闻学创新
摘要: 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媒介融合跨入深度融合时期。作为新闻媒体人才摇篮的新闻学专业承担着重要使命。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从新闻内容生产到新闻内容的传播运营,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新需求的新闻学传播人才,成为高校面对的新课题。

引言

大数据时代,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力军,这对我国现存新闻行业格局产生影响,使信息化在新闻行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若要将信息化与新闻媒体进行深入结合,并使新闻媒体可以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就需要全面提升采编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坚持新闻业务与新媒体方向有机结合,使传统新闻业务在新媒体时代中所受到的冲击减小,使新闻事业可以在新时代持续发展。

1新闻学短暂的学科历史与深远的社会影响

要了解未来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方向,就要先思考现在新闻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起来的历史逻辑和轨迹。虽然新闻传播活动自人类产生就开始出现,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从知识构建的角度看,从传统新闻学的核心概念、基本问题、理论框架和学科方法等完整构建出来,是近代才完成的事情。从世界范围看,新闻学科的历史不超过200年;在中国,新闻学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算起的话也就10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中国新闻学还处于介绍知识和素养提升阶段,各大学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都比较浅显和关注实操;新中国成立后,为培养“革命的战斗的新闻工作者”,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先是学习苏联,后又根据中国自身需要探索共产党新闻教育模式,其间走过了一段弯路,甚至一度停办高等新闻教育。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高等新闻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延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马恩列等理论路径,一方面根据新闻专业要求,普及新闻专业精神和规律,重视新闻实践。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像文史哲那样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和反复淬炼,是技术和时代,推动新闻学知识的更新换代。

2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下的市场需求变化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各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被弱化。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和互联网的新闻采编播流程也被有效整合规划,集中处理,资源共享。媒体内容融合、媒介渠道融合、技术融合俨然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于新闻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渠道多为单一的媒介平台,媒体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十分明确。例如,报社喜欢招聘新闻专业的学生,电视台喜欢招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大家都偏向于招收对口专业的人才。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各媒体部门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传媒行业对于从业人才的需求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最为抢手的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新闻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使用不同媒介平台报道新闻的能力。单一的专业技能已经很难适应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视角、良好的全媒体平台适应能力的人才,将成为当今市场炙手可热的人才。

3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转型中的新闻学创新实践

3.1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是一个主导观念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

如上所述,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新兴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态结构,最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了多元化的新闻生产传播主体结构,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态结构、传受关系结构,形成了新闻与社会、新闻与个人的各种新兴关系。与此同时,各种新闻观念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不同新闻观念构成的复杂观念结构系统。但也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媒体系始终是当代中国新闻领域的主导体系,互联网革命改变了媒介生态结构,但并没有改变党媒体系的主导地位,党媒正以新的方式构建新的媒体体系;互联网革命促生了不同以往的大量新兴媒介观念、传播观念、新闻观念,但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的主导地位。

3.2创新教学途径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新闻学研究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课后以网络、书籍等方式获取专业学术资料。教师也要尽力在微信群、QQ群中,同学生一起围绕课程问题开展积极讨论,第一时间答疑解惑。通过课后互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同时,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同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研究的灵感。如在新闻编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相关问题开展积极研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将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引进课堂,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新闻传媒教学本身就代表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信息传播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可以用来为课堂教学服务。

3.3全媒体中心的优化

借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运行机制,构建更加适合融媒体的策划、采编、发行工作网络,将策、采、编、发工作流程进行创新,设立整体调度中心,建立采访、编辑的联动平台,并针对采编部门进行改革,强化各媒体编辑部的职能,推进深度融合的同时,对机构职能以及媒体人员的配置进行改革与调整,根据具体采编内容、阅读受众以及传播平台的不同,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实现信息采集的便捷化、技术平台的科技化、新闻内容的个性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通过总部的联络与沟通,完成对音频视频等新闻内容的重组与加工,并根据受众需求进行合理调整。总部根据具体要求,将采编工作者的新闻素材进行整合,并分发给多个部门,利用其新型媒体技术,实现部门与总部的沟通交流,利用部门的优势以及新闻工作特点,生产出相应的新闻内容。要实现多部门的有序合作,通过整体调度中心建立多部门的联动平台,强化各部门的职能,实现深入落实新闻工作创新与融合的工作目标,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生成与传播,实现新闻信息采集便捷化。

3.4新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工业思维

相较于哲学、文学、历史等传统人文学科,目前新闻学的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不直接以社会道德品质和个体灵魂精神养成为目的,而是和现实世界关系紧密。传统人文学科,解决的是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意义、社会的本质、如何认识人和人类社会等基础问题,求问的是“本源性”问题。相比较而言,新闻学理论体系简单明了,更多地介绍现象和解释流程,哪怕是学科的核心问题,也少有深刻的思辨和论证过程,在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面前,学术底蕴明显不足。目前新闻学被引导到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资本控制、社会功能等相关领域,虽然这是客观存在的研究领域,部分开掘得还比较深,比如传统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新闻的价值要素、批判新闻学等,但对比其他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对于元问题的追问就显得力不从心。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法律哲学等,都有不同学派的论述解释甚至冲突,但新闻哲学还未有有价值的思考和共识性认知,甚至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直言,“人文科学对新闻学没有多大兴趣,实际上他们以新闻学为耻”。

3.5知识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

教学中对知识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在于或者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传授,更主要在于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树立学习知识的观念,自觉增强学习力,从而建构和丰富自我的知识体系。将知识素养的培育阵地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通过融合型媒体实践的训练,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实践创造力和专业核心技能的人才,把握新闻传播学科前沿,将理论用于实践,让其具备较强的专业意识。在这一培养过程中,知识的培育和能力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在知识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新闻编辑》(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编辑人员的基本素养”书本基本知识的掌握,我们以招聘启事的检索和分析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招聘启事是一个很好的媒介,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果蕾和张咏(2019)对美国大型招聘网站Indeed.com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追踪,分析数字转型时期新闻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等,以美国媒体在此期间发布的669条招聘广告为样本,揭秘融媒体时代记者的生存指南。据此,我们在进行本章节内容学习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和训练。

结束语

本文关于当代中国新闻观基本特征的分析阐释,是总纲性的、框架性的、粗线条的,提供的主要是思考的路线与方法,深入细致的分析还需进一步展开。尽管当代中国新闻观是现代性的新闻观,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走在现代性展开的现代化道路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闻观念体系仍在形成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现代性虽然是西方的产物,甚至是人类演进的必然环节,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现代性的展开方式、实现方式恐怕不止一种模式。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业和新闻观都需要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的主导新闻观,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为现实与未来奠定本文关于当代中国新闻观基本特征的分析阐释,是总纲性的、框架性的、粗线条的,提供的主要是思考的路线与方法,深入细致的分析还需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高玉烛.新闻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记者摇篮,2019(12):9-10.

[2]何小霞.体验式实践教学在新闻采访学中的应用[J].传播力研究,2019,3(35):143+179.

[3]邢云文.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的迭代升维[J].青年记者,2019(34):62-63.

[4]户松芳.新闻学专业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再审视[J].传播与版权,2019(11):149-151.

[5]孟烨.依托新闻学专业搭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J].百科知识,2019(3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