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设计需要重视自然环境保护,挖掘并继承乡村特色文化,并兼顾外在的生产景观设计。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理念不合理、前期调研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资金不足等,导致乡村景观的特色及优势难以发挥。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建设新农村,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应当提高农村吸引力,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景观。想要达到预期目标,应当从景观规划设计着手。设计人员应当深入现场,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设计工作。另外,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提高乡村景观的观赏性与美感,从而为乡村建设加分,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1 乡村景观应当具有的特征
1.1地域性特征
通常情况下,乡村自身存在自然景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所处地区不同,乡村自然景观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如此,文化、地理特点等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正是因为如此,当地居民的审美、思想意识无法保持一致。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人员在开展乡村设计工作时,不可一视同仁,要注重体现景观的地域性。
1.2生产性特征
对于农民而言,农村是其生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生活习惯受制于农村的氛围与环境。针对这一点,设计人员要给予重视,考虑当地村民自身因素,加强与村民的交流,明确村民的想法。在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时,将当地居民的要求作为主要依据。切记,不能违背生产实际,否则容易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乡村景观具备生产性特征。
1.3自发性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建设也越发完善,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给予支撑。在此背景下,自然植被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而且还导致环境污染愈发严峻,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是不可行的。现如今,应当适可而止,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现如今,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环境,渴望身心放松。在此背景下,景观建设应时而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开敞空间。这种情况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自然景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景观,而是人工修建的,可以发现矫揉造作的痕迹。相比之下,乡村景观历史悠久,可以称之为真正的自然景观。对于农民而言,土地至关重要,依赖土地而生存,所以要注重土地反馈,对土地实施保护。在部分地区,乡村景观是农民提出的,所以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是,景观整体不归个人所有,是集体财富。
2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2.1生态原则
为了构建人们满意的新乡村,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在景观规划设计环节,要始终坚持生态原则。具体而言,要将农村资源与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加以应用。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深入观察,明确各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动。例如,大小、形状等。另外,还可以考虑建设生态绿色走廊,创造美丽的景观,这样可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2.2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同样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就人本原则而言,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以人为本,尊重人们的需求。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设计中,更多地是指尊重当地居民的需求,为其创设适宜的居住环境,从而改善生活。另外,在设计环节还应当将人文特色融入其中,丰富生活。
2.3本土特色原则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征,无法做到完全相同,对于村子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一点,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当将各村的特色充分凸显出来。发展乡村景观,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不仅如此,乡村的外貌还可以得到美化,当地居民可以赏心悦目,快乐生活。总而言之,在实际的规划设计环节,要保证精细化,保持本土特色,打造特色村庄。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环节,要确保景观结构科学合理,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针对生态敏感区与自然保护区,要加大保护力度,避免其遭受污染。针对生态廊道,要做到合理规划。常见的生态廊道有以下几种,水系、森林以及道路等。廊道可以作为连接点使用,将大小不一的斑块紧密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绿地网络。除此之外,在规划设计环节,应当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例如,乡土树种,将其合理搭配,创设植物群落,使得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增加美观性、生态性。
3.2 生活化景观规划设计
找寻乡村亮点,创造宜居环境。在居住空间布局上,要注重协调性,而且要确保规模适中。针对公共服务设施,要确保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便可以休闲、健身。还可以展示农耕文化,展示农业器具,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发展旅游业。除此以外,还可以建设服务设施,餐饮、购物等,这样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活性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展现出纯朴的民风,从而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保持原貌,保护原有建筑,避免拆迁建设。如果有文物,要予以保护。如果发现文物存在损伤,要进行适当的修复,避免损伤加剧。这样一来,既保存了传统的地域文化,同样也添加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乡村景观的特色更加凸显,更具魅力。
图一乡村景观
3.3 设计文化体验活动
前文简单介绍过乡村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文化景观的地域性最为突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城市化的作用下,乡村文化可谓是腹背受敌,岌岌可危。乡村文化内容丰富,乡村景观是其中一部分,同时也是核心部分,所以务必要做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乡村建筑的风格丰富多样,为了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可以考虑建设采摘园、农家乐等。不仅彰显出民俗,而且还可以对乡村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
3.4宜业性设计
在宜业性设计中,农田很关键,是关键设计对象。既要完成乡村土地资源整合,同时不能阻碍农业生产。在设计环节可以考虑从农田的肌理、色彩等着手,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为了提高效果,在实际的设计环节中,要着重考虑本区域内的地形,明确地形特点。切记,不能损害农田原貌。总而言之,要推崇生态美、自然美。除此之外,规划要科学、合理。在不同的季节播种适宜的作物,在其整个生命流程中,可以构建独一无二的美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建设中,美化外表只是其中一部分,完善整体建设才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进而缩小城乡差距。针对这一点,从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人员,应当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在,充分了解建设区域,以此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程豪, 杨钊. 从大众旅游到乡村旅居: 乡村区域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元方法的驱动力分析与旅居地假设[J]. 地理科学, 2021(1): 83-91.
[2]黄春华,王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3):93-98.
[3]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03):44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