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福利经济学是一个讨论如何平衡效率和公平的话题,十九大工作报告也揭示了两者的关系。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当今经济社会的供求矛盾、速度和效益等各种矛盾的总结,其实就是怎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怎么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其难点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政策安排往往会破坏社会公平,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除了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一环,也是城乡居民生计需求的弱势之处。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
二、福利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
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采用基数效用理论,即个人效用可以用基数来衡量,并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此外,庇古强调“收入均等化”,提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即富人提高单位福利的效用小于穷人的效用。因此,庇古主张以福利方式,将一定比例的富人财产在低收入群体中重新分配,便能起到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福利的作用。
新福利经济学的学者们对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论点和一般观点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勒纳、卡尔多和萨缪尔森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摈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思想,转而研究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他们用序数效用理论代替庇古的基数效用理论,并指出可以用偏好来表达效用以避免效用的人际比较。
对比来看,新旧福利经济学对价值的评判标准不同,在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主要区别如下:一是双方效用的计算方法;其次,两个群体侧重于不同的结果和分配过程。旧派别更关注分配的结果,提倡实现收入均等化,可能在无形中牺牲效率;而更加关注分配过程的新福利经济学,强调提高效率的必要性,以达到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的目的,但是这样可能会牺牲公平。二者关系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公平与效率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于公平和效率何者为第一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从社会福利角度出发,增进公平和提高效率最终都是为了增加社会福利,只是社会福利有更高的衡量公平和效率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平、效率都是提升社会福利的手段。当它们都被视为目的时,二者之间的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但是当两者被视为一种手段时,它们就有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相互替代的关系。
公平和效率从不同角度影响社会福利。后者是从生产角度影响社会福利,而前者是从分配角度影响社会福利。分析二者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时,需要提前设定假设条件,即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假设效率(公平)不变,分析公平(效率)对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当效率确定时,一定的社会财富越是能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整个社会的福利就愈大;但是当公平达到某一程度时,继续增加公平反而会使得社会福利下降。同样,当公平程度保持不变时,增加效率,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效率达到某一水平时,增加效率也会使得社会福利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综上,公平和效率的程度到底要保持在多大的水平必须服从于社会福利目标,只有当二者达到最佳组合时,社会福利才能实现最大化。
(二)我国社会福利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在保持高质量发展势头情况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也较为突出。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利益固化,社会整体福利水平降低,影响社会经济和谐稳定,是当前我国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此外,在以往的社会保障改革中,一些社会福利项目往往被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支解。比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支付相关待遇时会把年龄特征和身体残疾程度作为重要因素进行参考。虽然有利于改善保障对象的暂时生活,但是长远来看会影响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保险方面,国家财政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普惠性的养老金,虽然使得农村老年人福利提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的可持续性。因此,攻克社会福利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社会福利的优化
社会福利的核心是公民平等地享有社会权利和国民待遇。在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是我们追求的最基本的价值和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从公平角度来说,公平是社会福利建设的天然使命,是其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理由。社会群体收入相差甚远,必然会造成分配不均衡。针对收入较多的社会群体,政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收取个人所得税;针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员,政府通过提供生活补助、就业扶持,利用政策引导,规避社会群体由于贫富差距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随着现代民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应进一步加强维护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高举公平正义旗帜,实现福利分配和机会公平,缩小城乡和群体之间的福利差距,着力解决福利分配过程中一系列不平等问题,保障公民发展权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基于此,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在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协同配合下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有助于改进全社会的公平、和谐与福利状态,实现普惠型社会福利的目标。
从效率角度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建设中,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是衡量社会福利中关于效率的最佳指标。首先,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的明确,需要将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率作为重要根据。一方面确保维持劳动者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要规避与社会成员出现过多的依附性,阻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其次,在提升社会福利的普惠性时,要做到力所能及、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资源一定的时候,优先向弱势群体倾斜,解决更现实、更直接、更紧迫的民生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建设要一以贯之秉承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平衡原则。
参考文献
[1]聂正彦.收入差距与中国经济增长——福利分析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09(22):85-86+102.
[2]段迎君.分歧与共识:福利经济学的演进脉络[J].经济导刊,2010(10):24-25.
[3]刘敏.构建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误区与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4(03):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