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教学引入中小学语文课堂研究
DOI: 10.12721/ccn.2023.157247, PDF, 下载: 381  浏览: 2861 
作者: 陈艳明
作者单位: 沈阳市辽中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 辽宁沈阳 110200
关键词: 雕塑;语文;文化
摘要: 本文以雕塑教学为出发点,研究其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融合方法,尝试从民间文化、阅读指导中,在学生学科能力、知识补充、文化学习等多个方面,逐一融合雕塑要素,以此丰富课程内容,加强雕塑文化的课程导入质量,促进雕塑与语文教育工作共同发展。

引言:近年来,国内教育工作侧重于文化发展、文化融合、文化创新,加强多主体融合,是创新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语文学科建设中,深层次挖掘其中的各类文化内容。本文以雕塑文化为视角,挖掘语文课程中的雕塑内容,引入相关的雕塑素材、雕塑技巧、雕塑作品,以此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展现出雕塑文化的课程指导价值。

一、民间文化融合语文课堂的路径

(一)雕塑中的语言学习意义

在引入雕塑相关的发展历程、背景资料时,是以民间文化素材为主要形式。民间文化载体中,融合着普通人们的文化理念,具有较高的智慧性。中小学教材中,含有较多极具地方特色的短语、短句等,是作者用于润色文章写作内容的语言素材。而民间文化自身,表现出较高的语言魅力。教师指导学生收集雕塑方面的民间语文词汇,有助于增加学生词汇的积累量,促进学生建立多层次的语言结构[1]。

(二)雕塑语言融合语文教学的方法

雕塑语言主要有三个类型:一是造型表达,二是艺术形象,三是表现手法。一,造型表达方面。雕塑造型中,含有头部、眼部、衣物、体态等,引入中小学语文课程后,有助于指导学生形成“造型”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建筑、人物等相关课文中,针对外观有描述的情况,教师可引入雕塑语言,指导学生形成造型语言认识。二,艺术形象。在雕塑作品中,人物雕塑主要用于表达精神,比如中山广场的人物塑像,以此展示人物精神对于区域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陵墓雕塑,传承着各时期的文化内容、雕刻技巧等。此种艺术形象与语文诗歌中的意象表达,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在进行诗词赏析时,比如古人以“月”寄托思家之情。教师可适当引入本土的雕塑,播放相关的视频,展示雕塑画像的使用场景,引导学生认知艺术象征的写作手法。比如,在建党、国庆等节日时,会展示区域内的领袖雕塑,以此展示红色文化内涵,说明领袖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代表者。借助此种艺术象征、意向表达的融合方式,增强学生对诗词中意向写作的理解。三,表现手法。人物雕塑造型表达时,有多种表情、不同坐姿、手势等,以此展示雕塑作品的思想。

雕塑刻画时,毛主席雕塑以右手指向前方,其他人物雕塑全部面向主席指引的方向。此种表现手法,具体衬托特点,以此明确了主席的领导地位。在语文创作中,写作手法较多,比如夸张、衬托、对比、比喻等。在图1中,用夸张手法,加大了毛主席的雕塑规格,以此展示人物的伟大精神。教师可从写作手法、表现形式的方面,引入雕塑素材,进行雕塑与文章的对比赏析,便于学生理解写作手法的使用理念。

二、阅读导入雕塑思想的方法

雕塑创作体现出三种思想:一是“形象思想”、二是“辩证思想”、三是“创造思想”。

(一)形象思想

雕塑创作时,从大体的形象出发,进行精工细雕,刻画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在实践创作中,雕塑者对作品加工的想象、联想,是作品雕刻的主要方向。在语文作品中,会借助段落、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社会代表性。比如,自由女神雕塑的形象设计,代表着“追求自由”的人们。设计时,选择女性人物,以此表达对自由追求的温柔性。雕塑外形并未选择男性、武器等,表达创作者追求的“自由”建立在和平环境中。借助此种形象设计理念,引入语文教学中,分析“粒粒皆辛苦”的农户形象、揭示“背影”的父亲形象等。教师可采取作品赏析、形象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对比雕塑形象、课文人物形象的差异性,以此增强学生对形象刻画内容的理解[2]。

课后,教师可参照课文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主制作人物泥塑,使泥塑作品的形象符合文中人物形象。学生自主泥塑实践时,会多次阅读文中内容,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内心变化,进行泥塑创作。比如,在设计父亲背影泥塑时,有学生着重进行了“驼背”、“鞋具”的设计。泥塑作品无法展现下雨场景,学生去掉了雨伞,在鞋具泥塑上设计了污泥、刮口等,以此展示父亲为生活奔波的艰辛。

(二)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是指雕塑作品创作中,是以整体设计理念为出发点,妥善雕刻各个细节的思想。语文教学中,尤为关注学生辩证思想的建立效果,要求学生能够借助问题,看清事实本质。利用雕塑作品,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整体设计”、“局部细节”的认知观念,以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推理、问题分析各项能力。比如,在学习议论文时,文章有“论点”、“论据”、“结尾”等多个组成。教师在解释“论点”、“论据”时,学生理解具有一定困难。教师可选择雕塑作品,向学生介绍“整体设计”是论点,细节设计是“论据”,从雕塑实物方向,具体转化议论文的结构,增加学生对文章写作构思的认识。比如,教师选择人物雕塑,说明其头部设计时,整体头部的位置、倾斜的角度,决定着五官的位置与方向。由此推理:论点内容的设计,直接关联着论据的内容。

在小说教学时,“开头”、“过程”、“高潮”、“结局”四个组成,可视为雕塑作品的四个结构:“头部”、“身体”、“腿部”、“手脚”。教师利用雕塑结构的设计思想,加强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利用结构辩证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如,雕塑的表情、手势之间的统一性,均在表达人物的情绪。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对话、行为表达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借助此种关联性的辩证思考,促进学生深层次分析阅读内容,精准把握文章精髓内容。

(三)创造思想

雕塑作品中含有较多的创造思想,比如人物手势、建筑结构等。在语文学习中,创造思想是学科建设的重要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学科创新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引入雕塑文学,展示各作品之前的创作特点,让学生参照雕塑创造理念,进行阅读仿写,创新写作主题,标新立异设计论点,精雕细琢文章内容,以此强化学生的行文构思、论点提炼、论据精写的各项素质。中小学教材,各章节内容均有一个主题,章节学习完成,教师可组织仿写活动。比如,风景类阅读章节后,教师可设定雕塑写作主题,让学生结合章节的风景写作视角、行文结构,进行雕塑创作。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多个雕塑素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比如,初期创作时,教师可选择城市内的雕塑,以此降低仿写难度。学生形成一定仿写经验后,可选择秦汉、敦煌等类型的雕塑,让学生参照章节行文结构的方法,仿写创作。仿写期间,学生会多次分析各文章的写作思路,研究其中的视角切换方法,逐步形成深刻的阅读印象,形成写作积累。雕刻创造思想的融合,主要从写作、造句等方面,强化学生语文词汇使用、行文构思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教学实践意义[3]。

结论:综上所述,雕塑文化具有一定民间文化性质,从民间语言、形象刻画、造型设计、表现手法、整体布局、细部精雕等方面,全面雕塑内容,以此从实物视角,对照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降低语文各项内容的教学难度,促使学生明确论点、论据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形象刻画、表现手法的使用意义,以此转变语文课程的讲解方式,融合更多具有实物特点的雕塑作品,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建构出雕塑文化的传承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凡.由传统塑造方式向数字雕塑的多元化探索——雕塑创作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J].大观(论坛),2022(11):170-172.

[2]查娜.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雕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幻画报,2022(11):131-132.

[3]尹代波.主流还是边缘——关于具象雕塑教学的思考[J].当代美术家,2022(0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