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患者身心健康状况较差,治疗与恢复过程中常见疼痛、失眠、焦虑、恐惧等表现,容易产生感染、皮损、非计划拔管、误吸等问题,影响疗效与预后[1]。这就需要根据ICU重症患者特征,结合其健康照顾需求,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改善其身心状态,解决其健康问题。按照ICU一般护理常规要求开展的干预活动倾向于疾病症状缓解,关于心理痛楚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机体功能早日恢复等方面虽有涉及,但较为浅薄,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医院将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到ICU重症患者护理中,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以往护理不足,促进护理质量改进,满足患者多元化、个体化照顾需求。以下是基于6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的探究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以66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资料采集于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经护理干预模式分为常规组与心理组,对比其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一般资料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ICU重症病人;(2)患者及其家属知晓临床干预内容并积极配合相关操作;(3)意识清晰,感觉正常。
排除标准:(1)脏腑功能不全;(2)临床资料缺失;(3)伴有心境障碍、严重传染病。
1.3方法
常规组:依据一般护理常规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如生理指标变化监测与记录;协助医师完成给氧、补液、服药、插管等操作;遵医嘱完成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护理、皮肤护理等任务。
心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系统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针对性制定心理护理措施,如治疗环境改善,沟通技巧合理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适时应用,健康问题及时咨询与处理,健康知识个体化宣讲,放松疗法应用等。
1.4观察指标
(1)心理情绪: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主观幸福感量表(SWB)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评估,总分区间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相应心理情绪越明显[2]。
(2)康复状况:包括康复质量与康复进程,前者采用PSQI睡眠质量指数(0~21分)与功FCA能综合评定量表(18~108分)评价,后者以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评价。PSQI得分越低与FCA得分越高代表康复质量越高。
(3)护理风险:统计护理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皮肤损伤、跌倒、误吸等)、并发症(感染、呼吸骤停、非计划拔管等)等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数(n)、率(%)表示,用X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情绪比较
干预后两组SAS与SDS评分低于干预前,相对而言心理组更低(P<0.05),SWB评分高于干预前,相对而言心理组较高(P<0.05)。见表2。
表 2 两组SAS、SDS、SWB评分比较[(x̄±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表3与之相同。
2.2两组康复状况比较
与常规组对比,干预后心理组PSQI评分较低,FCA评分较高,ICU入住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P均<0.05)。见表3。
表 3 两组康复状况比较[(x̄±s)]
2.3两组护理风险比较
总发生率心理组6.06%,常规组15.15%,心理组较低,见表4。
表 4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ICU重症患者护理中,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情绪,促进护理质量提升。就心理情绪改善而言,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SAS、SDS、SWB量表评分在干预后均显著改善,但两相对比结果显示心理组改善效果更佳,说明心理护理干预更利于患者不良情绪消除,心理幸福感提升。这与心理护理干预下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得以消除,心理照顾需求得到满足相关。就护理质量而言,此次研究中心理组PSQI、FCA量表得分改善幅度更大,ICU入住与住院治疗时间更短,护理风险发生率更少,说明心理护理干预下患者护理质量提高,护理干预在患者生理状态改善、机体功能恢复、治疗安全水平提高、健康早日恢复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分析原因:心理护理干预下患者情绪得到稳定,心理应激程度有效减轻,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遵医行为与身心舒适程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睡眠质量,最终影响康复质量与效率[3]。
【参考文献】
[1]郭伟欣,叶永春,陈莉,等.人性化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6):1093-1095.
[2]李师娟,李雪,宋优.基于护士为主导的预防性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22):155-157.
[3]李雪燕,陈华,方小琼,等.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焦虑状态与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03):4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