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探究
DOI: 10.12721/ccn.2024.157414, PDF, 下载: 80  浏览: 873 
作者: 刘艳婷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产业协同;产业统筹规划
摘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是提升经济圈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推手。论文分析了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区域间产业协同的行政协作与顶层设计缺失;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程度较高;经济圈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层次不高。并从建设顶层推进、统筹合作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产业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成渝协同创新,发展高质量产业协同等几方面提出发展思路。

一、引言

成渝城市群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包含了四川省 15 个市,重庆市27个区县,是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于2021年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则是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规划纲要》指出成渝地区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成渝地区产业升级转型与结构优化。论文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进行分析探究。

二、区域产业协同的概念内涵与基础理论

区域产业协同是指区域之间加强产业的互动合作,破除区域间生产要素、产业资源流动障碍,形成生产要素与产业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集聚,形成大区域范围的大一统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通过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形成区域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与空间布局。区域间通过加强产业的互动合作,实现产业资源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与统筹协作,促进大区域范围内产业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的优化,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效率提升与转型升级,最终促进大区域范围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分工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

产业分工理论。早期的产业分工理论着眼于国际间产业分工,随着区域经济理论发展,一国范围内区域间的产业分工理论也不断发展,主要涵盖了区位产业布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赤松要的产业转移雁行模式理论、梯度扩散理论等。[1]各理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定位的基础,为产业协同发展中区域产业合理分工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产业链中有上下游关联关系的企业形成的空间性地域性集聚状况。产业集聚性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与运输成本,有利于发挥资源要素,特别是技术要素的溢出效应,有利于形成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效应,形成产业层次的规模经济效应,极大提升产业生产效率。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和地域文化接近是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条件,产业集聚发展成为区域产业协同中邻近区域间加强产业合作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早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着重研究国家之间消除经贸壁垒,建立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经贸发展。我国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各行政区突破传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地区分割壁垒,加强各行政区、各区域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建立起跨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实现资源的畅通流动、共享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提升与协调发展的过程。我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也需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作为基本的保障体系。

三、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成渝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有一定进展,成渝两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康养产业等方面加强了产业合作,初步形成两地这些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但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效率的产业协同体系尚未形成。目前产业合作集中在成渝两个中心城市,其他城市的参与度不高。产业协同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跨区域融合性不高,经济圈全域范围的产业统筹规划有待继续完善,产业合作平台有待继续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区域间产业协同的行政协作与顶层设计较为缺失

一是成渝经济圈涵盖大量行政区划,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行政壁垒造成较大的制约因素。成渝两地自古以来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有着高度的融合性。但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使得各行政区间竞争激烈,行政壁垒严重,在产业引进、产业规划、政府招投标行为中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特别是成渝两市作为经济圈的两个核心极,一直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的状况。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各行政区间降低行政壁垒,加强行政区间合作互动与统筹协调,促进区域间加强产业联系联动,加强要素的跨区域合理流动。二是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较为缺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均需要树立起整体性、全局性、统筹性、协调性、合作性等协同发展理念,需要在产业协同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设计、政策制度的制定、区域产业规划的制定、产业合作平台与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各环节加强顶层设计与顶层管理。目前成渝产业协同发展运行管理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领导开会式的合作模式有待改进完善。

2、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程度较高,不利于产业错位协同发展

由于缺乏行政合作与产业合作,成渝两地的产业发展呈现高度的自成体系、自我配套,产业规划与产业引进容易形成产业结构同质化,为追求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容易一拥而上引进国家提倡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于东部,在产业引进时缺乏竞争力,导致产业引进、招商引资中短期行为较多,无法综合衡量比较优势与产业基础并形成错位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成渝各地区间产业竞争与同质化。成渝经济圈在通用设备制造、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医药康养等产业均存在产业同构性。产业结构同构,容易导致区域产业低水平重复投资,导致过度竞争,缺乏必要的产业集中,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无法发挥大区域范围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带来的经济效率提升,阻碍了产业协同发展。

3、经济圈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重点发展的主要城市群与经济圈,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其他几个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圈的成都重庆两个极核城市,与东部极核城市相比,在城市层级、经济规模、科创能力、产业层次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从整个经济圈层面,成渝经济圈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和其他几个经济圈差距明显,经济圈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在成渝经济圈内部,各市州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发展格局。[3]成都重庆两个极核城市与经济圈其他城市差距较大,两城市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尚未进入扩散发展阶段,尚未能形成对周边城市的良好扩散带动效应。以四川为例,2022年成都实现GDP20817.5亿元,四川排名第二的绵阳3626.94亿元,仅占成都的17.4%,其他城市如达州2502.72亿元,泸州2601.52亿元,自贡1638.42亿元,内江1656.95亿元,广元1139.78亿元等,省内经济总量差距较为悬殊。同期重庆市实现GDP2.86万亿元,成渝两市较为接近,仍然与其他市州形成明显差距。从产业发展层次,成渝两市与经济圈其他市州仍然差距较大,成渝两市产业层次相对较高,经济圈内高新技术与战略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成渝两市,两市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康养、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的集聚集群发展,其他市州则相对缺乏产业规划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成渝两市的产业配套效应不高,成渝地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域范围内进行产业链分工与产业链布局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尚未有效形成。

4、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成渝经济圈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使得产业协同无法建立在较高的产业层次与产业技术水平之上,无法形成高质量的产业协同。成渝地区制造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在关键配件与核心技术上依赖外部进口,产业链层次中分工层次偏低,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在全国产业分工中,龙头企业数量少,或者全国性大型企业更多是把加工制造组装环节布局在成渝等西部地区,研发设计、营销管理、总部经济等高端环节较少布局,对成渝地区科创水平的提升产业层次的提升较为不利。从科技研发要素与研发资源层次,成渝地区在科技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与平台的打造、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投入等方面,与东部先进区域均存在一定差距。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构建层次与数量均较低,缺乏世界顶尖科研型大学。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高新区等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与科创平台数量均低于其他东部经济圈。2022年R&D经费投入强度,成都为3.52%,重庆为2.36%,比其他经济圈核心城市,如北京的6.83%,上海的4.44%,仍有一定差距。

四、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主要思路

1、加强顶层推进、统筹合作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积极构建顶层推进、统筹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一是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在管理机制中突出“顶层设计”,站在国家层面或者是整个经济圈层面去谋篇布局。二是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平衡好区域间的横向协作与纵向协作,成渝经济圈政府间既存在纵向科层管理模式,也存在各地政府的横向协作机制,同时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存在行政级差,重大规划与产业项目的决策,都需要加强与中央管理层的协调与组织联系。三是产业协同发展组织管理机构体系的设计需要按照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等三级运行机制作为基本构建思路。四是改善目前区域合作普遍存在的领导对话式协调方式,促进区域合作机制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将产业协同运行管理机制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

在管理机构设计上,首先要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作为顶层管理机构。对成渝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经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管理与决策。负责与中央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联系汇报衔接,推进各省市间产业协同发展的协调、统筹与组织工作。二是构建成渝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工作推进办公室,作为对产业协同发展各项具体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与牵头部门,保障产业协同各项工作的全面统筹组织、统一管理、有序推进。[4]

  同时需要构建产业协同政策制度一体化管理机制。需要各行政区产业协同管理部门保持合作,构建相对统一的管理体制机制。在顶层设计层面出台的产业协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措施,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以及各行政区良好的发展经验,均需要各行政区积极配合落实与普及。政策制度的统一性、一体化建设,极大规避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行政性、地区性壁垒。

2、加强产业统筹规划对产业协同的引领作用

一是要积极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作用,成渝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在全域范围内加强产业的统筹规划,对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定位、重点发展产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产业空间布局与区域产业分工等进行发展纲要的统一规划,注重全域范围产业统筹规划的前瞻性与引领作用,成为全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支撑。二是明确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基本规划思路。以成渝经济圈在全国乃至西部的优势特色产业以及潜力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促进全域范围内产业链配套分工格局形成,构建先进产业集群。以各区域产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方向等为依据,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的形成。三是促进中心城市产业链在非中心城市、周边城市的扩展延伸,对于边远地区的城市进行对口帮扶,促进辐射效应与区域平衡。最终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重点突出、互动协调的成渝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3、加强成渝协同创新,发展高质量产业协同

区域科创水平与产业层次的提升,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能够实现在更高产业层次、更优产业结构基础上的产业协同。同时区域间创新链与产业链要素资源存在较强的融合性与互动性,使得创新协同与产业协同互为促进。因此加强成渝协同创新,提升科创水平,是成渝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圈各区域间需要加强产业创新资源的共享,加大对碎片化创新资源的整合,建立协同合作创新模式,形成区域间联合技术攻关的创新机制。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摸排与技术发展路线基本信息摸排,着力促进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跨区域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 

参考文献:

[1][4]雷雨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度研究[D].四川大学,2023.

[2]张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2,38(03):34-43.

[3]廖敏,李军锋,向彦任,等.成渝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分析与协同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19):4-7+11.

作者简介:刘艳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对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