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有效性探讨
摘要: 分析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接受不同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20例开展研究,结合患儿所接受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组。常规组应用常规蓝光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实验组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进行治疗,分析探讨患儿的治疗效果、胆红素变化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之前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第一天和后续日均胆红素下降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并且黄疸消退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期间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有着更加显著的治疗作用,在这一种蓝光照射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疗效更加显著,能够更加明显的改善胆红素水平,可以明显加快患儿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属于新生儿早期治疗的常见疾病,临床中疾病的发生率约为30%至50%,在新生儿住院原因中占比为首位,同时近些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2]。高胆红素血症的疾病发生机制主要体现在婴儿出生后机体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肝脏清除功能不足,从而引发疾病。临床中大多数的新生儿黄疸普遍属于良性的过度现象,但是在某一些情况下新生儿溶血病胆红素会显著提升危险浓度水平,从而导致新生儿发生中枢神经损伤问题,例如听觉功能障碍、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这也是导致患儿免疫功能缺损的重要原因[3-4]。近些年伴随着临床研究持续深入,肠道微生态系统不完善也是引发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5-6]。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很容易导致患儿智力与听力损伤,此时因为新生儿发育不成熟,导致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此时高胆红素会作用在患儿脑部组织并一番高胆红素脑病,从而进一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耳聋、智障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近些年有研究认为,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方式可以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治疗方式,相对于以往长时间的蓝光照射治疗方式相比,能够更好的改善与控制患儿疾病症状,特别是对于并发症的预防控制效果比较明显,可以实现对并发症的积极预防,从而提高患儿的早期预后效果。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水平,本文通过论著研究方法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期间不同的治疗方法及作用。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20例开展研究,结合患儿所接受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组。实验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新生儿36例、女性24例,年龄(4.51±3.20)d,平均值BMI(3.41±0.62)kg/cm2;常规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新生儿35例、女性25例,年龄(4.38±3.15)d,平均值BMI(3.33±0.57)kg/cm2。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统计学计算价值无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所有新生儿均属于在我院全程接受产检并分娩,整个产期临床资料完整。

入选标准:满足《儿科学》的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被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峰值达到221μmol/L以上;

排除标准:带有严重的感染、溶血和其他肝脏功能障碍疾病;接受过激素或输血治疗史。

诊断标准:出生24h以内发生黄疸,血胆红素检测结果102μmol/L以上;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220.6μmol/L、早产儿达到225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达到26μmol/L,血胆红素每天提升85μmol/L。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且超过2至4周或持续性加重。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蓝光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采用博特Bistos新生儿黄疸治疗仪BT-400,脱衣后以裸体进入蓝光箱,针对眼部和会阴部位进行这档保护,蓝光照射治疗时间18小时,休息6小时,蓝光照射治疗连续3天。治疗期间蓝光箱温度与湿度分别设置为31℃、35%,蓝光灯与患儿距离保持20至25cm。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105),每次用药0.5g,每天用药2次,连续治疗7天。

实验组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进行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治疗方式与常规组相同。蓝光照射治疗方式为每天治疗2次,每次治疗8小时,在当天首次治疗间隔4小时进行二次照射,连续照射治疗3天。

1.3观察指标

分析探讨患儿的治疗效果、胆红素变化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治疗方案开始时均停止进行母乳喂养。观察指标主要是在患儿接受治疗开始时与治疗7天时进行统计分析,在治疗后患儿的黄疸症状完全消失同时患儿胆红素水平检测恢复正常判断为显效。连续治疗7天后患儿黄疸症状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检测胆红素水平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则判断为有效。在治疗后黄疸症状仍然存在以及胆红素水平无变化甚至更高判断为无效。

采用静脉血进行血清总胆红素检测,通过微量血胆红素检测仪对每天的胆红素变化进行检测,定时采用静脉血通过生化仪进行复核检查。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及技术资料分别使用(x±s)、百分率(%)进行表示,利用t以及X²进行检验,p<0.05表明统计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下表1。

表1治疗有效率对比

截图1741686064.png2.2前胆红素水平与黄疸消退时间指标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之前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第一天和后续日均胆红素下降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并且黄疸消退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下表2。

表2前胆红素水平与黄疸消退时间指标对比

截图1741686089.png2.3不良反应指标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下表2。

表3不良反应指标对比

截图1741686114.png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被称为新生儿黄疸,属于临床中相对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胆红素的异常代谢,从而导致血液当中胆红素水平异常提升,进一步导致巩膜和皮肤黏膜的黄染症状[7-8]。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往往是因为细菌或病毒入侵而导致,机体会形成系列的变态反应,从而导致肝酶活性下降,其会直接破坏肝肠循环问题,会导致肝脏无法满足胆红素的结合需求,同时运载力也比较差,导致胆汁排泄系统存在障碍,因为胆红素在体内大量集聚还会导致皮肤或其他的脏器黄染,疾病病情危重且进展快,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从临床经验来看,临床中病理性的黄疸疾病病情相对比较严重,如果治疗被延误,此时会导致黄疸的持续性加深,同时患儿会呈现出结合胆红素持续提升,从而导致患儿的神经系统遭受损伤,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高胆红素血症一般发生在新生儿阶段,疾病症状发生时会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属于典型新生儿疾病。因为高胆红素血症本身的特殊性,如肝细胞摄取合成功能较差、肝脏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以及胆红素形成过多等症状,和成年人黄疸相比属于不完全病理状态,正是因为这一些特征普遍不需要治疗,但是在发生病理因素表现如,会导致胆红素水平显著提升并超出正常范围,此时便需要采取积极哟小的治疗[9-10]。在临床中关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是因为新生儿的体征特殊性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在临床中需要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尽快控制胆红素水平,从而保障患儿的体征安全性。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当中主要包含多种有益菌,其主要涉及到非常球菌、嗜酸乳杆菌以及肠型双歧杆菌,其主要作用在于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能够明显促进胃肠道的营养吸收功能,可以积极减轻用药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症状,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肠道活力和免疫功能。与此同时,双歧杆菌还能够发挥对腹泻、便秘等症状的积极治疗,有着双向调节治疗效果,可以积极平衡新生儿的肠道酸碱值,可以促使胃肠道蠕动功能增强,从而提高患儿的消化功能,促进胆红素的快速代谢并加快胆红素排泄[11-12]

蓝光治疗属于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有效方式,其主要是通过425到475nm的蓝光进行照射治疗,患儿机体当中的胆红素可以基于可见光作用之下促使体表的胆红素快速分解,从而促使皮下Z型胆红素转化成为水溶性异构体胆红素以及E型胆红素,从而基于肠道排泄。但是近些年有研究认为,长时间的蓝光照射可能导致新生儿腹泻、脱水、体温异常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同时认为传统长时间蓝光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治疗方式存在病程长以及疗效个体差异比较大的问题,在临床中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促进患儿康复的问题,所以也不利于患儿的早期康复。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间断性照射,让患儿可以获得及时的喂水、喂奶,可以有效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可以更好的保障新生儿症状的控制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控制,提高蓝光照射治疗的安全性。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之前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第一天和后续日均胆红素下降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并且黄疸消退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本研究结果证明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着比较明显的治疗作用,属于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模式。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期间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有着更加显著的治疗作用,能够更加明显的改善胆红素水平,可以明显加快患儿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坤万.肠道益生菌联合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6):104-106.

[2]黄艳青,陈志峰,张楚华.间歇与连续蓝光照射治疗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的疗效对比[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05):55-57.

[3]刘俊杰,张彤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间歇冷光源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及对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6):109-111.

[4]钟艳玲.蓝光照射仪联合保护性睡眠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2,35(20):154-156.

[5]陈虹余,邹敏,韦小霞,等.中药浴辅助治疗不同病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2,14(04):339-343.

[6]甘进锦,王凤清,梁创,等.中药外洗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0):30-32.

[7]劳建昌.退黄药浴方联合间歇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20):105-108.

[8]谢丽娟.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4):30-33.

[9]邵冬会.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08):37-39.

[10]师淑锋,陈新亚,李晶.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与间歇蓝光照射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03):409-411.

[11]张海丽,王廷智,韩艳.苯巴比妥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8):85-88.

[12]潘廷辉,杨德慧,陈丹,等.蓝光照射结合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对患儿症状的改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0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