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有很多的红色教育材料,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文本中生本观念的对接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上进行积极的探讨,推动语文元素的成功实施,培育学生的红色情结,推动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我们自然应积极践行。
一、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
红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性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性的红色文化,但是它们都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其载体。其中,物质型的红色文化是指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展示了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的各种载体,它们都有很强的红色文化渲染性和实践教育性。所谓的“红色文化”,就是我党在革命战争期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革命精神,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概括起来,可以表现为:爱国爱民,坚定理想,拼搏奋斗,求真务实,不畏牺牲,追求胜利。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才是推动社会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渗透
1.提炼红色元素,潜移默化渗透
借力小学语文课对红色文化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首先,老师要熟悉语文课本,了解有关《红色革命》的课文内容,领会其中的大意,对文中的红色元素进行提炼,按照“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巧妙地设置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们认识我国的民族发展史和红色革命史,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比如,在教学《七律·长征》的时候,老师要提前了解这首词的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和整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有:原因,目的,历史意义,精神作用等。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让他们对红军长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老师就会引导他们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一个又一个的分析,让他们能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和艰难。如果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老师也可以对教材进行更多的扩展,通过视频和图文结合的方法,将红军长征的具体路线和事迹详细地讲述出来,将红军热爱祖国,不畏艰辛的精神发扬光大,净化学生的心灵,厚实学生的精神,让他们自觉地学习红军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理想的爱国人才。
2.巧设角色表演,身临其境体验
小学生年龄小,人生阅历不多,还不能深入地了解红色革命实践,因此,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不能利用红色文化来激励自己,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亲自经历的机会,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刻地理解“红色革命”和文化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武装,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比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这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将文本内容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展示出来,初步深化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对“人、事、物、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形成多个角色扮演小组。每个表演组都会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安排角色,然后再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配合自己的表情和动作。从而通过个人表演、其他同学的表演,深刻地体会到了“老班长”的慈祥、负责的精神特质,感受到了红军的精神之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故事的延伸策划,在“人、事、物、魂”的基础上,按照顺序,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然后,在角色表演和故事策划中,把“红色文化”的精神融入到个人思想和行为中,持续提升自己成为具有优秀品格的人。
再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中,老师可以安排李大钊、宪兵角色扮演活动,比如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对李大钊的生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后,再进行角色扮演,从李大钊的语调、神情、动作等方面体会到其坚贞不屈的精神,也可以从模仿中认识到宪兵的凶恶和残忍,然后将这两个角色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意图的理解。然后,再播放一段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革命征途,体会到了革命的精神,把语文教学提升到了一个合理的高度,使学生们受到了革命精神的熏陶。
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打破文本的限制和个人想象力的束缚,对隐藏在文本表面下的红色革命精神文化进行深入、多维度的理解,从而得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
3.突破课内桎梏,向外拓展体验
将红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将其传承下去,老师们要适当地打破课堂空间的限制,发展外在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持续地感知到红色的精神。
首先,可以设计“一节电影课”,让学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红色文化。在正式开始播放之前,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的资源和网络工具,去寻找和学习和电影相关的资料,例如,电影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和他们的红色故事等,让学生对电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最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想。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班会。比如《长征》、《小英雄雨来》、《上甘岭》,不断加深同学们对革命先烈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的理解,从而让他们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氛围,更加刻苦地学习。
其次,通过开展红色经典歌唱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趣味活动之中。在教学中,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的历史材料,并收集《映山红》、《十送红军》等与之有关的红色歌曲,在课文讲解完毕后,引导学生们学习,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气氛,让同学们对红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对红色事迹和精神品质有了更牢固的掌握。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要在课堂准备和教学中主动地运用红色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充实红色文化的内涵,把红色文化运用到课堂、实践、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们持续地了解红色文化,让他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人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并以此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目标,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陆燕.打好中国底色 传承红色基因——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新方向[J].新智慧,2021(12).
[2]臧松刚.用语文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基因[J].教学与管理,2022(02).
[3]庄润红.红色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语文课内外,2021(18).
[4]邱晓绚.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J].少年写作,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