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是一种骨科常见疾病,患者在患病后以股骨头血供异常、关节障碍、关节结构改变为表现特征。长期酗酒、使用激素等物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情况。在病情发展的过程当中,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功能受限等情况,及时诊断与就医,可以避免病情恶化,也能够控制患者体内血管坏死的程度。当前影像学技术逐渐发展,CT与磁共振成像模式都是检测股骨头坏死疾病发病情况的重要方法[1]。本次试验探究的过程当中也通过研究CT与磁共振成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效果,希望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医疗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引导临床工作人员确诊患者的疾病,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保持身体健康。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情况
选取在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52例骨头坏死疑似患者,进行试验探究,患者均进行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形式,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其诊断结果。在这52例患者当中,男性人数为30例,女性人数为22例,年龄存在32~7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82±5.46岁。45例患者中的阴性患者为7例,阳性患者为45例,所有的患者均精神状态正常,不存在认知障碍,愿意参与试验调查,并签署了试验同意书,其中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的患者均经过了手术及病理手段检查,确诊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或者经检查后,排除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的可能性;所有患者在CT和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数据资料保持完整;所有患者对本次试验探究中的相关药物均无过敏反应[2]。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肝肾等器官功能的异常;患者存在精神或认知等方面的障碍;患者正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体温高于39℃;患者不愿意参与此次试验调查。
1.3方法
CT检查的仪器设备为GE64排螺旋,检测时要使患者保持仰卧位状态,以髋臼至股骨颈基底为扫描范围,电流数据为250mA,电压数据为120 kV,扫描层厚和间距数据为3mm,窗宽、窗位分别为1800-2000HU、300HU,矩阵参数为520×520[3]。
核磁共振检测使用美国GE3.0T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操作,在检测时需要使患者保持仰卧位状态,选择体线圈,以两侧髋关节位置作为扫描操作的范围。在进行扫描时,层厚参数数据为4mm,层距参数数据为0.4mm,横断面层参数数据为5mm,间距参数数据为0.5mm,矩阵参数数据为256×256[4]。
1.4观察指标
了解CT与磁共振成像检测方式的检查结果、诊断效能、分期检出率数值。
1.5统计学处理
此次所有涉及的数据均统一纳入到SPSS系统之中,版本为16.0;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的表示形式: (%) 、( x̄±s) ,检验的涉及方式分别是:卡方、t,以P<0.05作为有差异性的标准。
2. 结果
2.1CT、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情况对比
应用CT检测模式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有34例,非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有18例。而磁共振成像的数值分别为45例、7例。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CT、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情况对比
2.2CT、核磁共振诊断效能对比
其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准确率、灵敏度数值分别为92.31%、95.56%,远高于CT诊断模式的67.31%、 68.86%,其中P<0.05。在特异度方面的数值这二者无明显差异。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CT技术、核磁共振技术诊断效能对比[n(%)]
2.3CT、磁共振成像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分期检出率对比
在检出率方面的数值磁共振成像检测模式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I期和分期总检出率分别为92.86% 、91.11%,而CT诊断技术则为57.14% 、62.22%,其中P<0.05。具体数值见表3:
表3 CT、磁共振成像诊断股骨头坏死分期检出率对比[n(%)]
3. 结论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髋关节疾病,创伤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都是致病病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患者的股骨颈、股骨头骨折等等刺激有关,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通常与患者长期饮酒或者使用激素物质有关,最终使患者的骨细胞坏死产生病变[5]。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患者在患病早期其股骨头形态无明显变化,然而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期,随着病情的加重,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血管坏死、髋关节囊充血等等情况,甚至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关节异常的现象。继续发展下去,甚至可能会使患者出现截肢的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提高临床的诊断准确率,尽快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才能够提高预后效果,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或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保持身体健康[6~7]。在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当中,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提高技术操作的专业度,同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科普有关疾病以及诊断治疗的原理和知识,使患者能够尽可能的排除负面心理,从而有效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诊断操作,也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诊断过程,了解患者股骨头坏死的情况,进行后续的治疗操作[8]。
在临床上,X线、CT、磁共振成像等都是常见的诊断模式。X线的诊断结果获取速度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所以适用性强,同时许多的临床工作人员也非常熟练X线的操作模式。这种操作形式在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时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控制不足,所以很难使医师进行病情诊断,在实操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T诊断技术的操作分辨率高,可以对患者的病变处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扫描[9]。骨小梁在股骨头坏死病变后会出现粗大的状态,借助CT诊断模式可以了解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情况。通常健康人群在进行CT检查后,其股骨头以星芒状呈现出影像信息,而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则会出现股骨内部皮质增厚、关节面硬化等情况。借助CT检查形式的应用价值高,在准确率、灵敏度等方面的水平却相对较差,且CT诊断模式容易产生辐射,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磁共振成效模式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过程当中更具优势,相较于CT诊断方式根据可行性,它可以多方位的进行立体成像,全面了解患者股骨头坏死的情况。这种技术手段的成像速度快,可以了解患者的病灶范围、具体位置形态和大小特征[10~11]。磁共振成像诊断形式的安全性高,不容易使患者出现身体损伤。在对患者的病情监测时也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从而使医护工作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12]。
在本次试验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获知CT与磁共振成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特选择了我院就诊的52例股骨头坏死疑似患者进行试验探究,借助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进行临床操作,意在了解CT与磁共振成像检测方式的检查结果、诊断效能、分期检出率等数值,从而判断CT与磁共振成像这两种诊断技术的优势和特征。综上,借助C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均可一定程度的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相较于CT检测模式,磁共振成像的准确率更高,应用价值更强,所以在临床检测时可以使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模式了解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1]侯晗,卫方方.SPECT 与 MRI 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J]. 中国CT和MRI杂
志,2019,17(1):123-125.
[2]林海勇,马炎旭.CT 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 [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5):2559-2560.
[3]彭双初.CT 与磁共振成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影响评价 [J]. 现 代医用影像学,2021,30(8):1461-1463.
[4]薛向东,李波,张燚,等.螺旋 CT 和磁共振在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J]. 海南医学,2019,30(2):223-225.
[5]敬丹涛,李丹.CT 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对比[J].中国医疗设备,2018(2):1-2.
[6]吴婷,赵永强,周涛,等. 早期股骨头坏死 CT、MRI表现及其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20,18(7):155-157.
[7]杨鲲,谭松. 临床采用 CT 与 MRI 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比较 [J]. 贵州医药,2019,43(8):1305-1306.
[8]Liu Y, Liang H, Zhou X, Song W, Shao H, He Y, Yang Y, Guo L, Li P, Wei X, Duan W.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Analysi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After Long-Term Internal Fixation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Orthop Surg,2022,14(6):1186-1192.
[9]陈煜东,魏瑄.MRI 扫描对成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应用价值分析 [J]. 中国CT和 MRI杂
志,2018,16(3):121-123.
[10]王述秀.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9):3211-3212.
[11]Huang Z, Tan B, Ye H, Fu F, Wang R, Chen W. Dynamic evolution of osseous structure in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dynamic collapse risks: a preliminary CT image study. J Orthop Surg Res,2020,15(1):539-545.
[12]张秀秀,朱卫平,应小樟.股骨头坏死患者行核磁共振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J]. 浙江创伤外科,2019,24(5):995-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