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度而言,源起于英国,由我国北京大学在2002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通过对本科生导师制度展开的多年推广与实施,使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度整体开展情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不仅是一种具有较高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全新教学模式,而且在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领域,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这是因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个性成长,因此能够为各行各业培养大量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将科研目标作为基础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则是包含在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模式中的一种方案,主要是通过对导师学术水平、科研项目、科研能力的综合利用,从学术角度和道德角度对本科生展开良好的教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从而使科研与教育有机结合的目标得到全面实现。
1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发现,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有效运行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创新精神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能够对传统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效弥补。但从培养目标出发,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与传统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开展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科研意识,将科研活动的基本过程和有效方法逐一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内涵明确了。
第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有效开展,能够使学生独立搜集文献、深入分析文献资料、全面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学习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开展具体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通过科研导师制度的有效开展得到培养,在本科生导师的充分讲解和具体示范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对分析软件以及实验仪器进行使用和操作。从而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为后续独立自主的开展科研活动奠定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第四,通过对工作进展进行定期汇报,能够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校通过定期开展课题组学术讨论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科研结果详细介绍给其他同学,并且能够针对他人提出的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进行回答与解释。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不断强化,而且还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有效开展能够使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对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进行指导与培养,能够使学生明确了解应该如何进行投稿,怎样选择对应的刊物发表论文。
第六,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科研导师制度的有效开展过程中得到提升。在学生加入某一个研究团队或者课题小组时,自身具有的团队合作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不同课题组之间的研究目标不同,但具体工作时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想要确保某一个课题组最终研究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必须保证各个子课题的研究目标能够实现,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的积极合作与共同努力。通过在大课题项目研究中担任不同的工作,能够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研究进度对整个项目研究进度具有的影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的重要性给予正视和重视。
2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辅佐地位
在对学生科研活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本科生导师要积极响应新教改的要求与号召,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呈现。在具体科研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预留出充足的实践空间和想象空间,甚至可以在学生科研活动中人为制造出一些困难和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研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进行有效结合。长此以往,能够使本科学生得到具有较高系统性和有效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积累知识、获取信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不断强化,既完成了科研项目,也能够使学生获得较大收获。
2.2确保指导形式的多元化
在开展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最终效果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本科生导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团队指导、单独指导、导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指导、校内指导、校外指导、校内外结合指导等。对于本科生而言,所开展的科研项目既可以是以实践为基础想象出来的,也可以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科研项目内容,甚至还可以是以学生为申请人的科研立项。通过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造成一定压力,但通过积极引导和不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将这一压力变为动力,不仅能够使学生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而且还能确保相关科研项目顺利开展。
2.3理论教学与科研教学相结合
对于开展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导师而言,在确保学生科研任务有效完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力度,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科研教学有效结合的目标。通过走访参与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学生和老师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发现,大部分学生和导师都能够明确认识到,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科研能力,导师开展科研活动也不单纯是为了科研,是否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极为重要。因此在开展科研指导的过程中,到时要将个人经验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科研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后续理论知识与科研知识有效结合奠定基础[1]。
2.4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过程中,导师作为与学生具有较高亲密联系的教育人员,必然会成为学生思想和行为模仿的榜样和对象。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受传统应试教育长时间的影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极为重视,反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忽视。因此本科生科研导师在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联系的过程中,不仅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扎实掌握,是学生具备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意识与能力,而且还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
2.5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具备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因此具有的兴趣爱好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老师在开展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意愿对具体科研方式进行设计,而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本科大学生而言,无论是个性还是性,都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老师应该根据本科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设计具有较高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科研训练内容。通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研教育,使学生具备严谨求精、科学务实的科学作风,从而对学生塑造自身个性产生积极的影响[3]。
2.6将现行教学体制和导师制度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
对于现行教学体制而言,是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学生主要执行的教育制度,尽管学生在时间安排和课程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然而对学生个人空间的安排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学生必须根据课程表的安排上课,学生要严格听从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学分的修习。因此无论在计划和任务,都会与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并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最终的结果都会是为了保住学分而舍弃科研,这对导师在安排学生科研进度方面具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该将培养人才作为目标。对传统学分制与导师制之间的差异联系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一套能够使导师制有效开展的方案与制度[4]。
2.7加强考核科研导师专业性的力度
对我国目前一部分科研导师而言,具有的科研任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难度较大,因此投入到科研项目研究中的时间较多。与此同时,很多科研导师都认为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并非本科生。因此必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项目以及研究生身上,只是让本科生从事一些次要的科研工作和打杂。长此以往,即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研究积极性,也会在导师长期漫不经心的态度中逐渐丧失。这不仅对本科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使学校的学习风气受到破坏。因此,高校必须对本科生科研导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严格审核,严格把关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最终的结果,建立对应的考核机制,从而使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顺利开展[5]。
结束语:根据以上围绕以科研导师制度为背景,针对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展开的详细分析和系统性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了解,在培养具有较高实用性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本科科研导师制度的全面推行是一项具有较高实际意义的。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全面实施,不仅能够将我国目前教育发展具有的需求充分呈现出来,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本科生导师不仅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以及各院系要从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方面入手,确保相关制度健康发展。作为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高度统一的一项教学制度,科研导师制度凭借自身具有的多元化优势,不仅获得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而且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不断加快完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速度,必然能够使高校通过相关制度的有效率,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就较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仁义,何李来.科研导师制:文科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新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03)122-131.
[2]潘余,钟方程,李清廉.导师如何看待学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33(11):155-157.
[3]黄锁义,李容,潘乔丹,黄世稳.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0(02):222-224.
[4]郭永福,徐乐中.高校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5):191-193.
[5]刘振彪,陈晓红.现代大学教育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20,25(14):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