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计算数学教学

魏丽兰

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溜砂小学,514000

摘要: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而小学阶段则是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把握培养学生的良好时机,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计算能力,为其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5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当下数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目标,教师要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实际行动展开教学,让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与小学生生活相吻合,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不仅要从学生的成绩上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思维逻辑能力、推理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有所提升。

一、优化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所有高效率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缺乏兴趣支撑的学习是枯燥的,无聊的,其学习效果也是低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支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正确的学习方法则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避免枯燥机械的计算教学与训练,优化教学,活跃课堂,以生动有趣的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计算中的有趣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加持下提高计算能力。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一章节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方法。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直接开讲,学生就会觉得知识点晦涩难懂,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以图片加提问的方式引出本章节内容。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如美丽的街灯、摇曳的气球、高耸的大楼等。图片中包含着这样的信息:10串红气球,每串有36个;蓝气球20串,每串30个。然后提出问题:“算一算红气球有多少个?蓝气球有多少个?”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入对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根据观察的内容提出问题。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生活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哪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数学信息?从生活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数学,环环相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红气球有多少个”这个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口算方法:一是算理的10个十等于100、30个十等于300、36个十等于360;二是算法的36×10直接在36后面添加一个0。除了这两个方法外,学生还可能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对于合理的计算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并且允许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口算。有了第一个问题的铺垫,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把“蓝气球有多少个?”这个问题的解法写出来。第一种方法:30×2=60,60×10=600;第二种方法:3×2=6,30×20=600。这样的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从头到尾灌输知识的局面,课堂互动性强,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探索和交流中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自然会令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二、口算训练,培养学生运算思维

小学数学大纲中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不仅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更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不同于笔算,口算更多的是考验学生大脑思考的程度。口头的演算需要配合大脑的思考才能完成。口算需要学生做到口脑一体,活跃的思维,灵活的运算,对于开发学生的计算思路和计算技巧,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口算的训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对计算的不同要求,围绕教学重点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高效训练。例如在教学了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适当加大对这些内容的训练,可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项练习。如凑整的训练,给出的训练题目如下:56+44=(),63+37=(),52+48=(),71+29=(),25×4=(),125×8=()。首先不急着做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看看它们的共同点,找到做题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迅速判断出这些题都可以用凑整法来解决。通过这样的练习,教会学生观察、判断,熟练凑整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成功率,教师在日常的口算训练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口算技巧,方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口算准确率。针对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训练,可以给出以下类型的题目:176×47=(),258×32=(),194×23=()。以176×47为例,用7乘被乘数十位时,还需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是7×7+4。此种口算必须要在教学之前就进行大量的训练,如此才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算得又快又准。需要注意的是,在口算训练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让学生陷入“结果论”的误区。

三、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运算习惯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出题目、讲题目,或者是不知疲倦地讲解计算过程的演算。在教师讲解时,学生有可能会理解,一旦脱离教师,自己上阵演练的时候却不知所措了。这是因为教师只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不给他们消化知识的时间,缺乏对知识的消化和思考,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很多问题只是看上去会,实际演算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且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还不明所以,找不出问题的根本,总觉得是自己粗心大意,下一次认真一点就能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不去弄懂数学原理,不去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面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没有及时去巩固,一些计算题换成另外的数字就不懂得变通,不懂举一反三,做不到融会贯通。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慢慢对学习有了懈怠心理,如此,计算能力就很难有所提高。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小数乘法》这一章节内容,小数乘法的计算是先转化为整数乘法,再去计算,关键点是对积的小数点。例如4.8×32=(),26×3.9=(),0.74×25=(),41×0.26=()。在解答这些题目时,关键要找对计算方法,再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题目就能迅速解答出来。如解答4.8×2.3=(),4.8×2.3=4.8×(2+0.3)=4.8×2+4.8×0.3=9.6+1.44=11.04。掌握了对的计算方法,在做题时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做题的效率。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面对一道计算题时,往往会先考虑它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需要运用到怎样的解题方法。面对计算题不急于下手,先确定好计算方法再解答,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结语

计算能力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小学时期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在当下新课改背景下,更要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邓燕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22(6):67-69.

[2]温玉红.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家长,2022(8):70-71,131.

[3]李娟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