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占比较大,计算错误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通过对计算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计算不够细心造成的,但是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解答的题目没有充分理解,所选择的计算方法不够合理。因此,做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所要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对此,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落实,最终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推进其数学水平的提升。
一、计算概念的构建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意识地指引学生在实际当中探索模型,然后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手段促使他们实现概念内化,从而通过处理问题构建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以此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第一,探索模型。通常情况下,概念一般是将其原型,也就是其最佳实力所呈现出来的。尽管计算概念存在着抽象性的特点,然而依然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探索出与之相匹配的模型。举例而言,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火柴棍进行充分利用以对与之相匹配的数字做好相应的标示工作,如分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借助于等分一些物体来构建分数的概念。很明显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概念,为后期计算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夯实基础。
第二,多种表示方法。通过对知识表征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其主要涵盖知识的内化、贮存以及再现。不只是这样,在对概念表征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之后,可以看到:概念的表征往往由以下几点一起构成:一是定义性;二是整合等,在对一个概念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特征,然而在对这些特征的基本规律进行整合期间也会存在某些区别,因此总是会发生不同手段呈现相同概念的情况。所以,在教学活动期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借助于各种手段来指引学生对相关概念本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比如,通过分数关系,分数通常代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倘若等分数是10的幂数时,即10、100、1000时,显然此时分数就能够形成相应的记法,比如百分之一能够表示成0.01等。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借助于整数的价值加以代表,比方说5678=5×1000+6×100+7×10+8×1,个位的计数单位为一,将个位当作基准,然后向左一位是十位,十位的计数单位是十,紧接着再向左为百位从左到右均能够持续地扩宽,向左一位即为乘以10,向右一位即为除以10,显然通过这种方式阐述小数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印象。
二、游戏化计算
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针对游戏始终充满着无限的趣味性,所以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借助于这一特点进行游戏化计算教学模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举例而言,当学习完"分数乘法"等相关指示单后,教师就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为学生准备与之相匹配的卡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随便组建数字以及运算符号,其他学生在第一时间说出答案,学生在计算游戏中可以对相关知识点加深印象,并且也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一种是反应能力;另一种是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与之相匹配的小组,紧接着教师应当在黑板上面列举出难度适中的题目,并在此基础上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每一个小组成员去抢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哪组获得胜利,这个时候教师还要对这个冠军小组予以一定的奖励,该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目的是促使他们可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具备维护游戏秩序的能力,禁止促使计算游戏活动只演变成学生娱乐的活动,而是要深度挖掘其自身价值,从而促进其计算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掌握多种计算技巧
1.竖式教学
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知识的时候,竖式计算法是最先学习的内容,适用于多种计算方式。竖式计算法要求学生能够分清并对齐个、十、百、千位,准确地将竖式落入到相应的位置上,以来促使学生建立规范的数学计算习惯。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强化竖式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养成规范的数学习惯,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以加法竖式“4.18+2.71=”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开详细的验算。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观察,“4.18和2.71都有两位小数”“其中4和2是各位上的数字”“18和71都在小数点后”等;在对小数的构造有一个基本的分析后,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列竖式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如“小数点要对齐”“以个位为准,其他位置一一对应”等,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计算技巧。在学生计算出答案“6.89”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展开验算,如“6.89-2.71=4.18”或“6.89-4.18=2.71”等,保证答案的准确性,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
2.口诀教学
计算方式不仅仅有数字教学,在我国还有多种趣味性的计算方法,其方式简单便捷,并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保证学生计算准确率的时候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学习内容,向学生们传授不同的计算口诀,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加强学生们对计算活动的认知,为后续的课程活动做好准备。如十几乘十几的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以计算题12×14=为例“头乘头”为“1×1=1”;“尾加尾”“2+4=6”;“尾乘尾”为“2×4=8”,最终将这三个数排列组合,答案为“148”。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善以往计算的繁琐,使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们准确的计算出数学答案。不仅如此,在“头像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的计算题中,教师可以使用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以计算题23×27=为例,“一个头加1后”为“2+1=3”;“头乘头,尾乘尾”分别为“2×3=6/3×7=21”,通过排列组合确定答案为“621”。由此可见,不同的计算内容有不同的口诀技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根据学生们的能力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改善以往计算活动中枯燥死板、繁琐老套的模式,促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要助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要做好对题目难度的控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教师要为其讲授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计算习惯的培养。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其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娟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5):51-53.
[2]任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3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