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而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学生对计算不自信、缺乏计算技巧和策略等。因此,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非常迫切。
一、重视符号教学,深化学生算理理解
小学阶段,学生具象化思维强于抽象化思维,大多学生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达到“从会一道题到会一类题”的教学效果。具体地,在计算方面,教师应重视符号教学,突出其作为数学表现形式和学习工具的优势,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加深学生对于计算原理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应让学生理解不同运算符号代表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认识并运用不同符号之间的相通性。如,“+、-、×、÷”表示四种基本运算符号,“×”有时可用“·”代替或者省略不写,“÷”的作用又等同于“—”(分数线)和“∶”(比号)。这样,学生在学完除法的基本性质之后,还能进行知识迁移,类比理解、识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基本性质,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并减少陌生感。另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字母代替实际数字,抽象出计算原理的能力,理解符号连接起来的公式所具有的多种实际意义。比如,很多学生会计算需要用乘法分配律来简便运算的题目,但是在解方程中却不会反用此公式来去括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小学阶段,教师很少教授去括号的方法,但其实去括号的方法适用范围更广泛,如初中阶段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用去括号法则。因此,教师应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做铺垫。
二、设置计算活动,调动学生广泛参与
由于小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思维较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主动做。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计算的教授及检测,都是以大量练习为主。练习固然重要,但也要讲究训练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强调趣味和效果,而不是用题海战术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怠倦感。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公式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运算顺序及括号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引入“24点”这一计算游戏:教师提前准备纸牌或者卡片,让学生将抽到的4个数字进行加减乘除及括号的运算,使结果等于24,抢答获胜;或组织小组竞赛,每组4人,组员各抽取一张纸牌,最快算出24的小组获胜。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方式,活跃思维,集思广益,使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巩固计算,提高熟练度。除了设置游戏外,自主出题活动和课堂角色互换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然后与同桌互换出好的题目,做完后由出题人批改,或先统一交给老师,再由学生随机抽题作答。学生在出题过程中,要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以达到教师的出题要求,并且在检查过程中再次巩固知识、熟练计算。课堂角色互换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地,在学习了相关计算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计算题目上台进行讲解,以教师角色讲授每道题目的重难点,从而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升计算能力。
三、树立简便运算意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不仅存在于纯粹的计算题中,还分布于数学各个模块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中。小学生的运算思维是比较单一的,大多只在题目明确要求使用简便运算时,才会使用简便运算,而在其他题目上很少具备简便运算意识。实际上,科学简便的计算能够提高计算效率和正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例如,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中,由于小学要求π取3.14,小数数值计算不便,大多数学生做题都是分步计算,并且每一步都代入3.14进行计算,这导致学生计算又慢又容易出错。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重点就在于教授学生简便运算的技巧。以具体题目为例:墙角堆放着一堆小麦,高1.5米,底面半径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0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计算此题时,学生往往分步计算,先以1/3×3.14×22×1.5算出整个圆锥的体积,再用上一步的结果除以4,算出墙角这个1/4圆锥的体积,最后用第二步计算的结果乘700,算出这堆小麦的重量。如若学生不熟练或者不细心,那么每一步都有出错的风险。实际上,此题蕴含着很多计算细节和技巧,可以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再将1.5化成3/2、将除以4变成乘1/4,同时整个过程保留π直至最后一步替换成3.14,即π×4×××700=350π。如此,学生结合识记的π表,便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出答案。在计算的实际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估算技巧,使其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此外,估算思维还可用于选择题的选项排除。在常见的简便计算的题目中,记住特殊数字可更加迅速地辨别和运用运算定律,整数如此,小数亦如此。
四、提升思维能力,优化高阶计算技巧
计算绝不是没有思维和技巧可言的,很多学生会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在练习或者考试中计算出错不是大问题,也不存在技能,只要自己细心和勤加练习便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多种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多措并举,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去挑战和应对更加高难度和深层次的计算。
例如,在讲解分数计算题目时,教师应重点突出分母(分母都是两个数的乘积,这两个数相邻或差值为一个固定值,且这些数都首尾相接)、分子(分子是这两个数差的形式)的特点,以引导学生进行形式的裂项相消,从而简便运算。等学生理解消化后,教师再出示同类题目巩固该知识点,如1/3+/15+1/35+1/63+1/99。此题中,分母并不是两数相乘的形式,需要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拆分,发现3=1×3,15=3×5,35=5×7……是连续奇数相乘,跟例题连续自然数相乘有异,所以在拆分后,还要整体乘1/2才可平衡。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式的计算教学,学生能够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优化高阶计算技巧。以上题目对于只做常规计算题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题目讲解过程中,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创新解题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计算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有多做、多思考,才能熟练掌握高阶计算题目的技巧。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技术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持续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金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3(2):233-235.
[2]顾星星.乐享数学算出精彩: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23(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