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化法律意识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高质量发展策略

梅晓伟

中交中南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 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是否具有法律意识作为保障,会影响到工作的落实成效。所以在新时期下,务必要将法律意识的强化作为重点。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强化法律意识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 法律意识;基层党建;政工工作;高质量
DOI:10.12721/ccn.2024.15709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通过强化法律意识,可以对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各项流程进行规范,还利于做到高效处理政工工作中的相关难题,提升工作的开展成效,最终非常有助于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获得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法律意识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高质量发展意义

在新时期下对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要求已然更为提高,而通过强化法律意识,可以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在此方面的意义十分显著。下面就围绕于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阐述。

其一,通过增强法律意识,可以对各项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在开展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过程中,其中包括的内容较多,如教育工作人员、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等,都属于其中的关键内容,而若能够增强法律意识,则利于保障上述工作均能够在法律的框架中来加以展开,有助于规避产生违规操作等消极的状况,能够提升政工工作行为的标准性与规范性,促进我国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得到高质量发展。举例来说,在选拔干部时,应该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保证在选拔时更为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样所选拔出的干部,才是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所需要的干部人才,从而在进行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具有充足的人才作为保障,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获得顺畅的进行[1]。在落实思政教育工作时,也可以结合相应的法律要求和规定,使得广大群众以及党员干部的切身权益均能够被较好的维护与保障,如此他们才会更加具有热情地投入至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真正提升此项工作的落实成效。

其二,在强化法律意识后,能够保障基层党建政工工作更加具有公信力。在展开政工工作时,若工作人员都有着较高的法律意识,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才能够更为迅速与妥当,这样才能够获得党员以及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结合法律法规来落实具体工作,可以使群众认识到政工工作是非常具有公信力及权威性的一项工作,若能够确保于此,就利于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及号召力,也能够更加充分的展现出党组织的重要价值,如在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法律要求及规定来进行有效的解决,如此可以使广大群众体会到党组织的作用,了解到其是为自身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组织,与此同时,群众也会更为拥护和信赖党组织,为党组织的工作提供便利。

二、强化法律意识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强化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党建政工工作人员素质

强化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党建政工工作人员素质,为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必要路径。在党建工作中政工人员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所以这些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成效,因此应该将对这些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作为要点来落实,保障政工工作人员可以掌握到较多的法律知识,如此在开展政工工作时,就能够基于自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提升工作开展的严谨性和有效性。对此,一方面能够开展关于法律知识的讲座活动,在活动中能够由有着扎实理论基础、经验丰富的专家,向政工工作人员讲述关于基层党建的法律法规,可以使政工工作人员较好了解到相应法律法规,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的具体规定及要求,也可以使政工工作人员明确自身所应该肩负的责任,以及所应该履行的义务等。另一方面也能够组织法律方面的比赛活动,在开展此类活动后,可以增强政工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使其能够更为积极、迫切地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期赢得比赛的胜利,可见,开展比赛活动可以作为高效提升政工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一项重要途径。再者,还可以让政工工作人员一同探讨违反法律法规的案例,使政工工作人员能够在其中吸取经验及教训,强化人员的风险规避意识,以及进一步提升人员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2]。另外,政工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充分学习和吸收法律知识,是否能够有着较高的法律意识,也会受到人员自身行为的主动与否所影响,因此不但要强化对政工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也应该注重激励和鼓励这部分人员,使他们能够对法律知识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此项过程中,能够为政工工作人员备好此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等,使人员可以在有效的阅读中,切实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及获知更多的法律知识,唯有做到夯实政工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基础,才可以使其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从而就可以促进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得到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相关的法制制度,确保党建政工工作流程的规范性

完善相关的法制制度,确保党建政工工作各项流程的规范性至关重要,唯有确保制度作为保障,才能够更为明确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根本任务、以及流程等许多方面,使得在开展政工工作时,能够始终具有制度作为依据,提升政工工作的开展质量。对此,应该注重健全关于政工工作的法律法规,能够联系真实的状况,及时修订和完善当前的制度,确保其能够满足新时期下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开展要求,还应该针对基层工作的要求与特征等,明确可行的操作标准及规范,从而在展开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具有科学的指导。再者,要注重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在进行监督时要利用有效的监督形式,严格监督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各项环节,要设置监督工作岗位,严格监督及评估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如发现在工作中存在问题,就应该进行迅速、高效的解决。还应该构建群众监督平台,使广大群众也可以参与到该项监督工作中,如此十分利于保障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开展的整个过程都更为透明。除此之外,应该完善追究机制,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如发现人员存在着违反法规的情况,就应该及时追究其的责任,该种方式能够提高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人员在开展政工工作时,可以严格根据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避在工作期间表现的较为随意或是主观。

(三)大力建设法治文化,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大力建设法治文化,能够使政工工作人员处在积极的工作氛围中,有助于提高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能够促进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取得更多的进步成果。因此,应该重视建设法治文化,对此要先强化落实法治宣传教育,能够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如能够利用杂志刊物或者是公众号等形式来进行宣传,切实提升人员掌握相应制度的程度,这样也利于推动人员形成规范的法治理念,还能够利用短视频等诸多的形式,保障在进行法治宣传时,能够更加具有渲染力,从而就能够吸引政工工作人员的关注和了解,也能够以展开法治演讲活动等,提升政工工作人员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主动性。

除此之外,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还应该大力贯彻相应的法治文化,做到营造出积极的法治文化氛围,如在构建制度、或是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法治的要求及规范,凸显出法治的重要地位,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针对能够切实结合相应法律法规来开展工作的人员,应该进行表彰及肯定,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燃起政工工作人员遵循相应法律法规的热情,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人员的法律意识,如此就十分利于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而为了展现出法治文化所独有的特点及魅力,也能够组织一些关于法治的文艺活动,如此可以充盈人员的日常生活,使人员能够在较为欢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法治文化,真正彰显出法治文化的建设作用,使政工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获得大幅度的提高,最终促进实现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开展目标。

(四)注重采用法律思维,提高党建政工工作水平

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相关人员能否采用法律思维来落实工作,也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应该注重培养人员的法律思维。详细阐述,一方面应该先提高此部分人员的法律规则意识,使人员可以明确到法律即为所应该遵循的规则,在展开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法律规则来加以落实,坚决不可产生违法行为。如在开展党员活动时,就应该切实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以便保障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开展的合法合规性。另一方面应该确保人员有着较高的权利义务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及义务都有哪些,从而依据法律法规来行使自身的权利,做到认真履行好自身的义务。还应该主动维护群众、以及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如针对党员违纪的情况,若想做到公平客观的处理,就应该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党员干部的申辩权等。除此之外,还应该保障人员有着较高的证据意识,在落实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保留证据,并根据法律规范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如针对信访问题来说,就应该及时保留所需的证据,从而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才利于体现出公平性与公正性。还应该确保人员具有较高的风险规避意识,要善于采用法律思维来判断工作中所易于产生的风险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利用可行的规避方式,在极大程度上规避法律风险问题的产生。如在签署合同时,应该审查及明确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判断是否存在风险隐患,以便对此进行提前的避免和预防,在采取该种措施后,非常利于提高党建政工工作的开展水平,也能够在采用法律思维的基础下,切实提升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也能够促进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得到高质量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强化法律意识,可以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这就主要包括强化法律知识培训,完善制度以及大力建设法治文化等,切实增强政工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始终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与严谨性,最终就能够推动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朕. 关于新时代基层政工干部做好政工工作的研究[J]. 办公室业务, 2023, (11): 135-137.

[2]伍彬. 高速公路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基层建设的模式创新探讨[J]. 中外企业文化, 2023, (01):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