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研究

苏淑

昆明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650100

摘要: 良好的计算能力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且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其他学科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同样,良好的计算习惯,如准确性、自我检查和问题解决策略等,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能增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要提供有力支持。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不仅可以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教师要立足学生具体学情,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阻碍,从多个角度引导和帮助学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和习惯。基于此,文章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与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稳定学习根基,巩固基础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将会直接影响其自身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生调查分析显示,一些学习能力及计算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相对较为稳定,而认为计算有较大难度,且计算能力相对偏低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却相对较为薄弱。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稳定学生的学习根基,通过夯实学生基础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准。以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为例,在教学初期,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式,逐步提高难度,渗透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夯实基础的方式,缓解学生的计算压力,提高其能力。而在之后的课堂训练中,学生也会由于经验的逐渐丰富,而可以掌握多种不同形式的题型,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与速率,并逐步强化自身的训练效果及基础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关键是纠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想法,使学生避免因疏忽而出现计算错误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必须耐心地集中精力阅读计算问题,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指导学生深刻理解问题的内容,可以知道关键信息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更好地回答计算问题。在日常计算教学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确保学生首先提供质量,然后加快学习,不要因为对解决问题速度的过度欲望而忽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速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熟练地指导学生以练习和作业的形式练习学习资源,如深入分析解决操作问题的思路、掌握明确的步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计算任务的理解,加深学习记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组织多种计算活动,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通过多种不同的计算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多样化的计算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及计算技巧。在不同种类的计算活动中,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动力。教师设计的许多计算活动常常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和合作能力,而且能通过集体智慧来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数学游戏,如算术竞赛、解谜游戏等趣味化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数学竞赛或者团队挑战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实际运用计算能力,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或者将数学与其他科目相融合,通过绘画、手工或者音乐等艺术活动教授数学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每次活动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以了解自己在计算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四、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列举真实数学案例

学生往往对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更感兴趣,这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真实的数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同时能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数学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计算家庭收支、比较购物优惠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真实的物品或者模型来演示数学概念或者问题解决的过程,如用水果教授分数概念,或者用积木演示几何图形。通过去商店、图书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在实际环境中收集数据和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完成基于真实生活的数学任务后,教师应给予及时和具体的鼓励及反馈,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增强学习信心。

五、借助家校共育,帮助学生探究解题规律

计算思维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需要学生积累足够的解题经验,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在课后设计一些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拓展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课后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一些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学习中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助力学生建立计算思维。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与家长交流的平台,针对家庭教育、核心素养发展等提出建议,家校合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以“运算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应与家长合作进行课后拓展教学。例如,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如将1个长方形花圃分为2个小花圃,分别栽种蔷薇和郁金香,其中蔷薇花圃长为45米,宽为15米,郁金香花圃长为26米,宽为15米,请问花圃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有几种解题思路?如果要在花圃外加栅栏,栅栏至少需要多少米?学生在解题中多会列出以下2个式子,即(45+26)×15或是45×15+26×15,家长要在学生列出式子后与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题方法,分析其中的异同,发现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相乘,再求和,另一种方法则是先求和,再相乘。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借助集体教研、备课等形式探寻优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快速掌握各种技巧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细节,着眼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和习惯,从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珍.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探讨[J].学苑教育,2019(09):56.

[2]谭少容.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探究[J].学苑教育,2019(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