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CIPP在营养改善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应用的适用性分析

龚榆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西街道财政所

摘要: 每一种评价模型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与研究的对象是否匹配,即充分考虑该模型在研究对象中的适应性。本文通过分析CIPP模型的内容及特点,发现CIPP模型具备全面性、过程性、反馈性、实施灵活等优势,这些优势刚好可以满足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持续性、全国铺开、财政投入大、部门配合多的特点以及弥补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全面的问题,因此,CIPP模型在营养改善计划评价应用中的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关键词: CIPP;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
DOI:10.12721/ccn.2021.15709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 CIPP评价模型的源起与构成

CIPP评价模型是著名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提出的项目评价模型,从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个维度的进行评价,CIPP取名也源于这四种评价维度英文的首字母。与传统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不同的是,CIPP模型属于决策导向评价模式,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证明,不只限于确定目标的达成,更注重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CIPP评价模型最初源起于教育评价领域,但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也成为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评价模型之一。

二、CIPP 评价模型的内容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方式,它是以需求、问题以及机会作为基础的评价,来决定评价的目的及其优先级,以此来判别产出结果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评价现实背景的情况,来确定该评价项目的服务对象,并分析评价对象的需求、问题,明确满足评价对象需求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以此来判断项目制定的目标是否回应评价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对项目目标制定的合理性进行评判。输入评价是通过规划和分配的手段对达到项目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资源、方案等进行整体的评价,也是对方案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过程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是对项目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检查,评价和预测方案制定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方案制定者反馈信息,也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提供资料,为成果评价打下基础。成果评价属于总结性评价,是对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通过预期与非预期的结果、正面或负面影响来对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CIPP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CIPP模型可以弥补目前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的缺点,也与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的特点相契合,主要体现在:第一,CIPP评价模型具有全面性,该模型综合了四个重要的评价要素,从背景、投入、过程再到结果四个方面涵盖了评价内容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更多关注的是资金投入和预算执行情况,忽略了对于结果和效益的考核,因此CIPP评价模型的全面性可以弥补该不足。第二,CIPP评价模型具有过程性、反馈性。该模型评价范围不仅局限于成果,而是既强调实施过程又强调成果,在过程的评价中更加容易发现项目执行存在的问题,便于分析问题因素,并及时予以反馈,为决策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营养改善计划项目具有持续进行、全国铺开、财政投入大、部门配合多等特点,因此更需要在评价中不断改进才能更有利于营养改善计划的长期发展。第三,CIPP评价模型实施灵活。该模型可以在方案实施前、中、后使用,不仅可以是一种评价,也可以是多种评价进行相结合,模式非常灵活。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已经开展了近十年的项目,更加需要灵活多变的评价模式来应对不同时期的政策变化。

CIPP评价模型的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方面评价构成部分与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和构成进行对应,也可阐述该模型在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中的适用性。笔者将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的一级指标设定为基于背景评价的营养改善计划基础环境、基于输入评价的营养改善计划投入要素、基于过程评价的营养改善计划开展情况和基于成果评价的营养改善计划成果绩效。

营养改善计划基础环境(背景评价)是指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开展的背景前提,也就是为了保障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所必要有的一些硬性或软性实力的基础条件。基础条件包括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资保障、技术支持等,也包括认知基础(如学生营养知识的认知程度)即各个地方现有的能支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软硬实力成果。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基础环境不同,可投入的资源要素也会不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成效的不同。尤其是我国营养改善计划的开展大部分位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环境基础条件差异更大,更容易导致成果性的差异。因此,在对营养改善计划绩效评价中,单纯“唯结果论”即仅从结果评价而不考虑环境基础是不全面的。

营养改善计划投入要素(输入评价)是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投入的人、财、物的情况,即人力资源的投入,经费的投入,食堂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输入评价可以判断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投入资源是否合理、可行需要通过具体的次级指标进行衡量,投入资源的多少也需要根据项目运行现状所需,是否能通过资源投入的规划和分配来解决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构成中遇到的困难是值得评价和考量的落脚点。通过投入要素的评价能够进一步发现最优的实施方案,并且能结合实际能为当地所用,以此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营养改善计划的开展情况(过程评价)是指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监督、检查和反馈实施过程情况,发现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营养改善计划的开展情况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通过监督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开展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并解决问题,以此来保证工作开展的成果。通过发现问题来促进各项工作的整改是过程评价的特点,对于营养改善计划这种长期财政项目来说过程评价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保证顺利完成营养改善计划绩效目标的重要评价内容。

营养改善计划成果绩效(成果评价)指的是营养改善计划开展后,在学生营养改善程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性效益、满意度等方面所产出的成果。成果评价是关键评价内容,可以通过营养改善计划的成果性评价来衡量工作是否达到绩效目标。从学生营养改善程度分析,学生的营养改善程度是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直接目的,是一个可直观的过程,因此在成果评价中应给予反馈行评价。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讲,社会效益是指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带来的解决社会所需的效益;经济效益是指通过营养改善计划绩效成果进而减轻家庭负担,通过供餐服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可持续性效益是指营养改善计划绩效成果为该项目后续运行及成效发挥具有的可持续性影响;满意度是指受益者包括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笔者将评价的一级指标设定为基于背景评价的营养改善计划基础环境、基于输入评价的营养改善计划投入要素、基于过程评价的营养改善计划开展情况、基于成果评价的营养改善计划成果绩效的指标构建思路,与 CIPP 模型的理论基础相符合,总而言之,CIPP评价模型在营养改善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应用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22):44-48.

[2]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N]. 中国教育报,2012-06-16(003).

[3]赵岩松,朱伟,刘毅.基于CIPP的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05):113-118.

[4]张淑梅,刘珍.基于CIPP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53-55+66.

[5]樊洁. 公益创投项目评估中CIPP模式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7.

[6]郑永红. 长汀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