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一直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学科,初中物理作为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产生一些困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呢?如何才能让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尽快熟悉起来,建立起兴趣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与物理理论知识相结合。物理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诸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虽然物理课程中存在诸多抽象知识,但是不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以此为切入点,将现实生活与课程教学向结合,以便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利用生活实践验证课程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灵活应用课程知识,提高其物理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借助生活平台开展物理教学。笔者通过以下内容,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多方面探究这一问题。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物理新教材内容来看,不乏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引导物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针对性的提炼出相关物理问题,然后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在此过程中,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课程的生活化,又能够增强其物理意识,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在我国不断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积极性,进而使其不断探索课程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热现象的知识后,可结合生活提出这样的问题:(1)煎鱼或煎豆腐时为何油锅发生爆裂,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2)蒸馒头时,笼屉累得一层层,为何最上层笼屉的馒头先熟?(3)为什么飞机表面要涂成白色与银白色?(4)夏天,电冰箱的表面上常有水珠,这是为什么?这些生活问题的提出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从生活化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物理课程这门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分析物理现象,通过物理课程中的公式定理体验观察生活的乐趣,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想要将课程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对物理知识点深入挖掘,讲解相关生活实例,从教学初始,让初中生感受到物理课程知识其实距离实际生活并不远。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相对性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坐车体验。人们在坐车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房屋、树木后退,教师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使其感受到物理课程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热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物理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气息,提高对该课程的亲切感。
三、结合实况,从生活化视角进行教学
在传统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情况下都是采取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将固定的知识规律传输给学生。整个教学活动枯燥无味,导致课堂效果难以提高。在生活化理念的引进下,教师可以从教学方式入手,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推动整个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述摩擦力相关知识时,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事先准备好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一个在瓶体涂抹食用油,另一个不做任何处理。选两名同学同时站在讲台上,感受涂满食用油的瓶体与不做处理的瓶体,哪个比较容易拿。为什么会出现涂抹食用油的瓶体在垂直拿着的时候出现滑落。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讨,教师以此为契机导入整堂课程。
四、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兴趣迁移到物理学习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支持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学习自主性。由于物理课程中诸多知识点抽象难懂,如果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将会导致课程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学生对生活的兴趣迁移到课程学习中。例如,在讲述有关磁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磁铁,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引导其探究磁铁特性。适时提出相关问题,例如为什么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吸引,为什么离得远的磁铁吸引力越弱呢?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对磁铁性质进行探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投入到物理课程知识的学习中。这样一来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兴趣被迁移到课程知识上,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进而为后续物理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五、结合生活化理念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物理课程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不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完成课堂教学后,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使其能够强化课程知识的同时,将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用。夏天到了,又到了游泳的季节,现已知某泳池水量为两千吨,在早晨这一时间段,水温为29℃,经过中午太阳暴晒后,水温逐渐上升到37℃,谁知道游泳池中的水一共吸收了多少热量。这一题目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水的热量计算能力。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需要将实际生活与物理原理相结合,进而解决题目涉及到的物理问题。该题目的主要意思是两千吨的水由29摄氏度变为了37摄氏度,探究水吸收了多少热量。学生需要对题目主旨进行把握,最终才能探明题意。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不少物理基础知识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在布置物理课程作业时,需要重点关注课后作业生活化,将现实生活与课程知识紧密结合,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物理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提出了新要求。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生活化教学手段,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现象,强化对物理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促使学生从内到外提高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淼.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2] 彭波.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