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属于一类典型的妇科病,它是指在患者的子宫内膜腺体、间质等浸润到子宫基层,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弥漫或局限性异常问题,造成局部子宫肌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肥大等问题。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痛经、经血量增加、子宫增大,可能引发不孕与生育力低下、贫血等并发症;近年来,AM的患病率持续提升,且患者群体存在年轻化的变化特点[1],这必然会对广大女性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等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常规的临床治疗模式来说,一般有2种,即:药物与外科手术。由于介入放射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已经逐渐将UAE技术运用到AM的临床治疗领域[2],并由此得到不错的成效。在2019年之后,笔者所在的医院正式引入UAE技术,接下来筛选出39例AM患者为实验对象,探讨该技术的临床价值,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AM患者,共32例,均已婚,其中有孕产史29例(90.6%),无孕产史3例(9.4%)。年龄28~46岁,平均(38±6)岁,30岁以下1例(3.1%),30~39岁17例(53.1%),40~48岁14例(43.8%)。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继发性疼痛(发病周期在7年内),有持续性加重趋势,经血量增加、月经周期延长,且存在贫血问题。全部病患的疾病确诊方式都有两个途径:妇科检查与彩超,个别患者还需要同时实施MRI筛查,根据以往病史、临床症状等给予综合性判断,在所有患者中,发生弥漫性病变、局灶性病变的病患例数分别是28例(87.5%)、2例(6.25%),其中有2例(6.25%)患者同时兼有子宫肌瘤。
1.2 栓塞技术 通过Seldinger方法对其实施一侧股动脉置管,通过子宫动脉导管或4F Cobra导管对其进行操作处理,接下来还需要选择100~300um、300~500um的PVA(聚乙烯醇)颗粒和/或栓塞微粒球颗粒,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完成末梢血管网栓塞;随后还需要借助于500~700um或/和700~900um的偏大颗粒实施子宫动脉主干栓塞,并给予分级栓塞。栓塞的整个操作一定要在透视监视状态下完成,如果发现对比剂在子官动脉中不再流动,或者发生逆流等问题,则栓塞结束。再次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完全堵塞后撤管。
1.3 疗效及评价
1.3.1 痛经评价 (1)有效——全部改善或显著改善,且状态能够维持12个月以上;(2)无效——有所减轻或者未减轻;(3)复发——疗后临床效果理想,不过12个月后有痛经症状,且愈发严重,患者接受彩超或MRI检查,能够发现AM迹象。
1.3.2 月经改善判断依据 月经量是统计是参照病患每个生理周期所耗用的卫生间的数量来评估,主要包括:(1)经量偏多:各生理周期耗用的卫生巾数量>25片(经量超过80m1):(2)正常:各生理周期耗用的卫生巾数量约在10~25片(月经量约30~80m1):(3)经量偏少:各生理周期耗用的卫生巾不足10片(经量不足20ml)。
2 结果
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实施UAE治疗方案的AM病患总计是32例,都成功得到治疗,没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问题。DSA临床表现是:两侧子宫动脉扭曲增粗、体积扩大、染色浓重却不均等,局灶性或合并性的染色情况非均匀,栓塞后子宫染色消失。
2.1 痛经疗效:32例患者术前均有痛经症状,术后能够在1年内痛经全部消失或显著好转者是30例,其中,有16、14例患者分别在术后3、6月左右痛经全部消失或显著好转者,而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不理想,其中1例在术后8个月后行第2次栓塞后效果还不佳,后切除子宫。
2.2 经量变化 全部病患在术后经量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缩减变化,其中,在术前,经量偏多、正常者分别是28、4例,经过治疗,在术后2个月左右其经量完全恢复;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数中有提升趋势者是32例,治疗前是(78+8.5)g/L,治疗后是122+7.6)g/L(P<0,01)。
2.3 子宫体及病灶状态 子宫体逐步缩减,术后半年左右,其体积缩减约41.7%,病灶组织体积缩减约65.1%,前后对比差异突出(P<0.01)。
2.4 副反应及并发症 全部病患经过治疗后都有程度不一的腹痛,个别病患还有臀部酸痛、麻木,患者使用自控镇痛(PCA)可舒适渡过剧痛期;25例患者则出现了胃肠道不良反应,对患者静推昂丹斯琼后以上不良反应逐渐好转或减轻;有22例患者在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低热变化,体温≤38°C以下,无需特殊对待,约1周左右即可好转;没有其它严重不良反应问题。
3 讨论
AM属于一种妇科疾病,它是因为患者的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等逐步渗透到子宫肌层,由此造成局部组织肥大的常见病症。子宫内膜在发生移位的情况下,一般会伴随着生理周期的变化 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机化等问题,造成病患的临床表现异常,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病理机制。大多数患者的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其临床表现包括:痛经、月经紊乱、子宫增大,可能引发不孕与生育力低下、贫血等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炎药、激素药和镇痛药,对月经量多和轻度至中度疼痛效果较好,但无根治性药物;手术治疗为全子宫切除术或部分子宫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虽然能够起到根治效果,但创伤较大,对于年轻女性就要面对闭经和不能再次生育的现实,还可能导致卵巢功能和女性性功能减退,很多患者难以接受;部分子宫切术有复发风险。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通过子宫动脉DSA造影中发现造影剂相对浓集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说明该病灶内的血流较正常子宫肌层丰富,这为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提供了依据。UAE治疗AM患者就是通过导管到达子宫动脉进行分级选择,然后将聚乙烯醇(PVA)颗粒及栓塞微粒球颗粒注射到子宫血管内,由此能够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的血流量,确保发生移动的子宫内膜、增生的结缔组织等逐步脱落、吸收等,并且也能够让子宫收缩造成痛经的前列腺素等物质数量缩减,逐步减轻病患的疼痛程度;并且也能够促进子宫体积缩减,确保宫体组织变软,进一步缩减经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使血红蛋白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优势是不会对女性的内分泌和月经周期产生影响,创伤小、恢复快、保留患者子宫完整性等优点,且疗效确切,无严重副作用,患者避免了由于摘除子宫而造成的加速衰老症状,更年期提前等。
不部分的AM病灶集中在子宫体部,该位置的子宫腺肌病并不多,所以,其靶血管是两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若要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并进一步促使子宫腺肌病病灶及周围血管得到栓塞处理,则需要选择较窄的栓塞剂。不过对于一些细微的栓塞剂而言,如果渗透到子宫内膜、子宫动脉输尿管等位置,一般会引起闭经、泌尿功能受损等问题。对此在患者实施选择性分级栓塞期间,需要逐步增强其精准定向水平,由此能够预防直接或间接性的损伤。因为栓塞
区域缩减,所以其疼痛情况得到明显地缓解或改善,并且,在选择自控镇痛(PCA)的情况下,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舒适度,促使其平稳度过疼痛期。进行性痛经的缓解和月经量的变化是治疗AM患者的重要指标,UAE治疗对于子宫肌腺病有非常好的效果,对大部分的患者来说,2到3个月就可以缓解疼痛。与其它的治疗模式展开对比发现,UAE方案的优势突出,例如:安全、高效、稳定等。
痛经的减轻、经量的缩减是临床治疗AM的关键方向。根据国内相关学家的研究发现,在采用UAE对AM病患实施临床治疗后,以上两个指标都得到不同程度地好转。Kitamura等[3]以19例AM病患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选择UAE方案的临床治疗情况,对患者术后展开为期3-12个月的随访,最后发现其结论与大多数学者一致。陈春林[4]等在2008年的时候整理出159例存在痛经症状的AM病人,然后对其展开了为期4年的临床随访,最后发现,患者的痛经治疗总有效率是82.4%。在本研究中,术后能够在1年内痛经全部消失或显著好转者是30例,其中,有16、14例患者分别在术后3、6月左右痛经全部消失或显著好转者,在后期随访的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复发迹象;而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不理想,其中1例在术后8个月后行第2次栓塞后效果还不佳,后切除子宫。全部病患在术后经量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缩减变化,其中,在术前,经量偏多、正常者分别是28、4例,经过治疗,在术后2个月左右其经量完全恢复;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数中有提升趋势者是32例,治疗前是(78+8.5)g/L,治疗后是122+7.6)g/L(P<0,01)。所有病患在接受临床治疗后, 子宫体逐步缩减,术后半年左右,其体积缩减约41.7%,病灶组织体积缩减约65.1%,前后对比差异突出(P<0.01)。所以,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春林,刘萍,主编.妇产科放射介入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
[2]刘萍,陈春林,吕军,等.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2):737-738.
[3]Kitamura Y,Allison SJ,Jha RC,et al,MRI of adenomyosis change with uterin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AJR Am J Roentgnol,2006,186:855-864.
[4]陈春林,刘萍,曾北蓝,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0):66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