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戴万林

重庆市潼南第一中学校,重庆,402660

摘要: 任务驱动法,即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在教师的适当指导及自身主动运用学习资源的情况下,通过自主探索或协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一种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这一方法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化学课程的创新,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高中化学
DOI:10.12721/ccn.2023.15741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上,学生普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并且很多化学实验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很少能直接接触到化学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在任务驱动法中,教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展现。具体而言,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师将化学任务划分为需要学生探究的子任务,而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对子任务进行探究,寻求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则是探索的主体,能充分展现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调整以往不合理的化学授课结构。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任务驱动法下的化学课堂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天性被限制,许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状态,没有进行自主思考,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任务驱动法的引入,能从两个方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是学习模式上的改变。学生不再受教师的约束,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解决办法和意见,将其付诸实践并进行验证。二是任务设计和布置上的改变。当今时代,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如,云课堂、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激活学生想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喜欢上化学学习。

(三)促进化学课程的创新性

以往的教学中,对化学课程进行设计和规划时,教师主要依据考试大纲进行整体安排,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从课程创新入手,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课后测验的数据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具体而言,落实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上述内容重新设计和规划课程教学,如,在教学中增加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反馈数据,进一步优化创新化学课堂,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措施

(一)布置多样学习任务,激活学生化学探究兴趣

1. 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课前预习是实现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步骤,特别是对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化学学科而言,教师要注重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具体的任务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寻找知识线索,进而梳理出新课程中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预习掌握。

2. 布置课堂学习任务

如果说课前的预习是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初步认识,那么课堂学习则是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探索。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师往往采用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布置学习任务的契机和数量,使学习任务恰到好处地发挥价值和效用,激活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

布置有效的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完成探索任务,并在教师的追问下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深刻掌握。

(二)组织多元分析讨论,明确化学任务解决方案

运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化学任务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学生可以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意见,明确化学任务的解决方案,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有效掌握。组织实际的学习讨论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的环节,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安排。

(三)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鼓励协作解决化学任务

化学教学中,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可以促进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一起思考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共同探讨相关化学知识及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完成化学任务,树立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展开研究,自主选择课题,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中,要充分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确保实验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师要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钠、镁、铝片或碎末、试管、酒精灯、镊子。学生要在协作中完成“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实验。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严格按照实验流程进行实验:本实验要将钠、镁、铝单质分别切成小片或碎末,并放置在干燥的试管中进行加热。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氧化,并小心操作,避免皮肤受伤,同时要避免碎片散落。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好防护手套和护目镜,控制好试管倾斜角度,防止实验物质溅出试管外。将加热后的试管口靠近火焰处,用镊子将试管倾斜并观察试管口是否有金属光泽。试管冷却后,将钠、镁、铝单质碎末放在火焰中加热,并观察火焰颜色的变化。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好防护措施。由于钠在水中有剧烈反应,可能会发生爆炸的危险,建议教师单独演示,不要让学生自行操作。操作镁和铝时,反应过程中会有火花飞溅,应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以防火花烫伤皮肤或眼睛。

在实验所需材料配备充足的情况下,学生相互协作,顺利完成“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的化学学习任务。实验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

(四)优化任务评价反馈,精准落实任务驱动法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落实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并根据学生在化学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

优化教学评价不仅能使评价形式更加人性化,还更加注重学生的具体实验过程,使学生及时认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的努力明确方向,有助于任务驱动法的有效落实与应用。

三、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驱动,积极参与到对化学知识的探索中。同时,这一方法给予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自主性,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立足学生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赖庆华.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22(33):66-68.

[2] 叶意强.高中化学的任务驱动创新教学实施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2(43):136-139.

[3] 缪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1(3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