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窒息死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致死原因,只是在一些机械性窒息死亡中,死者机体的体表损伤轻微或者缺失,内部器官改变不典型,导致一些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件难以及时找到真相,而对机械性窒息死亡原因的鉴定,也是近些年法医学鉴定中的难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近些年的广泛应用,对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研究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因此筛选分子生物学指标也是相关研究的热点方向。下面我们对各种分子生物学指标用于机械性窒息死亡原因的推断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探究对这些研究的一些进展
1、即刻早期基因和机械性窒息
即刻早期基因是一种可以在瞬时被激活,以及对细胞内信号级联形成反应的一种基因。有学者在即刻早期基因和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研究中,研究的切入点选择的是即刻早期基因中的c-fos、fos-B以及c-jun,并将其应用于小鼠的研究中,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在扼颈导致死亡的小鼠中,其c-fos、fos-B、小鼠脑内的c-jun相对于断颈小鼠来说,在短时间中有着显著增高的表达水平。而这个研究则表明即刻早期基因的特异性表达可能是诱发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一种原因。还有学者在研究结果中表明[1],出现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小鼠,其脑内的特定基因如RPIP8、Rab6以及mTK2等的表达水平显著比断颈小鼠有着更大的改变。因此,许多学者在此方面有一致的观点,就是机体死后的特异性表达,是其基因水平中产生的一种“超生反应”,同时因机体死亡的原因不同,这些基因表现的“超生反应”也有明显不同。
2、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机械性窒息
肺表面活性蛋白A是在肺泡表面存在的主要蛋白,通过II型的肺泡细胞进行分泌及合成,如果机体内部存在缺氧的情况,则会加速II型肺泡细胞对肺表面活性蛋白A的分泌速度。有学者对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机体、因酒精中毒死亡以及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机体进行对比研究[2],结果发现,机械性窒息死亡原因相对于因酒精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来说,前者机体的肺泡上皮内侧产生的肺表面活性蛋白A显著更高,而针对肺泡表面以及II型肺泡细胞,两者存在的肺表面活性蛋白A含量不具有明显差异。另外在此研究之后,临床上其他一个相关性实验进一步证实[3],因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机体中,其缺氧的严重程度以及肺泡上皮内侧的肺表面活性蛋白A颗粒状的染色数量两者以正相关的形式表现,因此在相关研究中认为,对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的辅助推断方式,肺泡上皮内侧的肺表面活性蛋白A检测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指标。但是也有学者在实验中发现[4],对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不同类型,其机体上皮内的肺表面活性蛋白A的分部及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认为,肺表面活性蛋白A不能作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类型的鉴别方法。
3、HIF-1α和机械性窒息
HIF-1α是一种低氧敏感的转录因子,对细胞的急性缺氧情况负责调节和应对,这种转录因子对于机体缺氧引起细胞信号通路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根据研究认为[5],在机体出现肺部损伤之后,II型肺泡内皮细胞的HIF-1α是导致急性炎症产生的主要驱动因子,HIF-1α在非常短的时间中会出现大量的表达,对白介素-1β的启动子活性进行调控。另外HIF-1α会主要表达于因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机体肺内微动脉以及微静脉组织内,除此之外,还会在小静脉及小动脉中表达,而动脉及静脉也会存在一定的表达,如果不是因机械性窒息死亡,HIF-1α只会表达于肺内的微动脉中,这也表明,机体的死因不同,HIF-1α在其肺血管的分部也会不同,这些也都说明,HIF-1α和机械性窒息死亡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死亡原因的鉴别参考。
4、其他指标
MiRNA是一种由21个碱基组成的寡核糖核苷酸,对靶miRNA的翻译能进行抑制,或者对靶miRNA的降解进行诱导。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6],脑组织中的miRNA在机体死后的71小时内,依旧表现着较好的稳定性。还有学者在实验中发现[7],鼠脾脏中的miRNA-125b以及miRNA-143在机体死亡后的144小时开始出现降解,同时有着缓慢的降解速度,这都说明miRNA有着较好的稳定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基础研究上对于分子生物学指标用于推断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只是目前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继续对存在特异性及相关性的指标进行研究,是这方面医学相关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数据库进行动物实验及人体相关样本实验研究,筛选出具有更加稳定可靠的相关分子指标,实现对认定机械性窒息死亡原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余轶,黄梦贻,陆新良.临床病理学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评估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47(5):8.
[2] 吴天璞,马剑龙,廖信彪,等.肺组织缺氧时分子变化与机械性窒息死亡死因鉴定研究进展[J].法医学杂志, 2023, 39(1):9.
[3] 王颖,姚玉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清生物标记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 2021, 28(8):3.
[4] 苏文瑶,陈铿铿,黄永顺,等.表面活性蛋白A,D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 2021, 48(4):6.
[5] 唐夏泓.缺氧诱导因子-1(α)对2型肺泡上皮细胞的调控在肺挫裂伤后急性炎症反应中的重要意义[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6, 4(3):2.
[6] 刘思彤,吴新贵,王斌华,等.电针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miRNA表达谱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1, 38(5):6.
[7] 尚晋,陈志忠,王志红,等.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 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