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强化历史教学育人功能再思考

王龙昌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一个国际话题,又是一个本土话题;既是一个跨学科概念,又需要通过学科教学逐步落实。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教育和人的生命价值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着力点和抓手。反观历史课,如何摆脱传统“双基”教育下知识本位的困境和“三维目标”统领下纯粹能力本位的困惑?如何站在课程的高度让历史真正的成为历史?如何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历史课堂教学的育人导向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历史教学;育人功能
DOI:10.12721/ccn.2022.15763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当前乃至以后国家教育的根本教育任务,“立德树人”关键在于“立德”,目标在于“树人”,“立德”是宗旨,“树人”是目标,这是党和国家立足于当前国际环境巨变,我国正值“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关键节点之上,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历史教育的使命之一,也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历史教育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灵魂,让学生用敏锐的洞察力、冷静的思考力、宏大的观察力去思考、辨别世界,思考辨别自己的人生。在党的十九大中,又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品质使自己成为促使教学观念根本变革主要动力和价值追求者,要让历史成为鲜活的生命,用历史去说话,用史实去论证,用情感去熏陶,让我们的课堂变为铸造学生心灵的主要阵地,主要场所。挖掘历史教育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将教学指向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培养具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

中学教育面对的是求知若渴且可以塑造的未成年人,他们或具有超人的想象力,或具有过人的求知欲,但是他们却未形成对历史的正确的认识,初高中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尚且停留在感性的层面,通过十二年的历史教学观察,他们严重的历史就是故事,就是小说或者影视剧中虚构出来的那些娱乐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场景和情节,历史的深层魅力和真实情感并未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之中,历史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熏陶并未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深处,笔者认为,真实的历史课程,“应关注现实,具有良好的人文导向功能”[1]P125,应该以人的价值教育为根本抓手和根本目标,在历史史事的基础上提炼历史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并将人文价值转化为社会需要和学生心智成长的关键所在。在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2]12是新世纪历史教学的内在需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所提炼出来的具有学科特色功能的、符合学科实际需要的教学指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结构中,第一个维度就是文化基础,在文化基础维度中,其具体的核心素养指向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其基本要点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故而,新时期的历史教育应该是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正如徐蓝教授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中所指出的历史教育要“凝聚历史价值观、完善人格品格、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具有培育人文素养、重塑社会道德、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能够有效把握“教学是基于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2]P13,有效塑造一个个独特的灵魂、一个个富有个体特征的精神品格”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一、培养具备基本民主宪政意识和自由取向的人,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优秀合格公民,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迅速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立足新时代、立足民族性对宪法做了科学而完善的修改,将民主法制贯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环节。民主宪政意识的培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目标,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民主政治作为现代宪政发展的基本模式而备受亲睐,宪政意识、民主意识也是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目标。而对雅典民主政治学习所折射出来的“西方古典历史学家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研究并不是一味的整理国故似的,而是带着深切的现实关怀”[3]126的终极目标无疑会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把握古希腊民主宪政意识和自由价值取向的时代性和地域新,能够帮助学生比对分析我国宪政建设的独特的民族性,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把握“在宪政模式的选择上,各国都要从自己本身的现有条件和法律文化资源去考虑,在尊重本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谨慎的去把握。”[4]古代希腊文明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所建立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元典时期人类优秀政治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古代希腊人的重大政治成果,为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宪政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雅典民主政治中体现出来的主权在民、法制意识、权力制衡等政治原则均与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大有裨益。公民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关怀和极其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公民对政治的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意识,2017版新课程标准也规定要“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落实显然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密切相关。

二、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民主价值观的人,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公民是雅典民主的核心,也是雅典民主的主体,公民意识不仅体现在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也体现在强烈的城邦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也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加国担当意识。雅典民主其实就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实施者,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表征,雅典公民的成长和公民意识的强化,让公民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主价值观的人,雅典公民对政治自由和人身自由的追求,对法制观念的塑造,对政治自由的追求,均可以作为培养现代公民价值的历史依据和历史底蕴。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集体意识,他们认为,没有了城邦就没有了城邦民主,没有了城邦民主,就没有了公民身份,没有了公民身份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雅典公民以城邦集体利益至上的政治观念,成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深入挖掘的、全面发挥的价值体系。

三、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古雅典公民群体生活在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的“轮番而治”的政治环境中,这样的环境更能够激发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能够激发雅典公民群体对城邦兴衰的关注和责任。无论是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还是雅典的陪审法庭,抑或各主管部门,均是雅典公民参与政治活动,体现民主价值追求的资源,因此,雅典民主政治中公民价值的延续可以作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民主价值观的主要工具和历史资源。

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强调“社会参与”的前提下,强调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培养适应21实际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新时代中学教育的基本框架,“社会参与”与雅典民主政治密不可分,可以说在雅典民主政治盛行的公元前4世纪前后,雅典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够达到新的顶峰,与雅典公民积极参与密不可分,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参政议政既是雅典公民的权利,又是雅典公民的义务,雅典公民极强的演说技能和对公共事务的强烈的关心,对陶片放逐法的实施,对陪审法庭的参与度均能说明雅典公民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2017版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5]P6-7  

故而,雅典民主政治下,公民对城邦事务的高度关注,强烈的城邦荣誉感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大有裨益。社会参与在雅典民主政治运作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积极性充分体现在社会参与方面,公民对城邦兴衰的关注度也充分体现在社会参与方面,与此同时,与雅典民主密不可分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充分体现了雅典公民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参与性,在中学课堂上深入挖掘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具有强烈价值责任意识的现代合格公民。

三、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人,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时代取向。上世纪末,OECD等国际组织已经致力于新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2016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2017版新课标明确指明,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中外历史纲要》模块,正能体现“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加剧。……培养能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多样性的新时代人才成为必然趋势”[6]P8的时代理念。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是人类进入全球史以来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导向,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所构成的古希腊政治文明的分析与解读,通过对西方元典文明的感知和欣赏,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起源的多中心、多地域、多维度的历史实际,让学生站在西方文明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比对中国文化,既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势和魅力,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感知,又能够全面的比对东西方文明,让学生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反观中华文明,反观世界文明。

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滥觞,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向,建立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进入21世纪,我们更需要打破西方史学笼罩下的近代史学研究范式,打破西方居支配地位的世界认识。用建构在科学理念基础上的东西方历史研究思维构建全面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全球视角。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人才和知识的跨国流动成为常态,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学生发展和适应时代需求的必备素养。作为历史课,唯物史观指导下深入挖掘和把握不同时空坐标下各种文明的未来走向便显得尤为重要。古希腊罗马所奠定的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就成为考量东西方历史走向的原始标杆。

四、培养具备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意识的人,是面向21世纪人才的培养的精神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人文情怀、人文积淀等要素分别置于健康生活和人文底蕴两大素养之下。在全面发展、深刻变革的21世纪,我们面临着“威胁人类生命的新危险,还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威胁地球母亲的危险”[7]P10。鉴于此,我们不妨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西方元典文化,发现古希腊罗马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价值的“奇迹”和“卓越”。

雅典文化,如德尔菲神庙中“认识你自己”和“不走极端”两条格言说明,希腊人不但致力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思考,也注重人生的限度,从理性的角度、哲学的高度考量生命的价值,寻求荣誉、道德之上的健康生活观。这将更有助于有效“传承人类文明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5]P1。雅典政治文明不仅是建立在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基础上,而且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文明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古希腊人文主义哲学中“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核心思想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精神支撑,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智者学派的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斯多亚学派等哲学流派基本主张的理解和感知,引导学生从精神层面、心灵层面、价值观层面感知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和伟大。

五、培养具有批判、质疑、务实的科学精神的人,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就是科学精神,表现在勇于探究、批判质疑、理性思维,而这些素养要求和价值的内涵要求,也可以通过挖掘雅典民主政治去感知。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人的智慧的结晶,是雅典人思辨哲学的充分体现,雅典政治在不断的改革中走向进步,无论是梭伦还是克里斯提尼,还是伯里克利,他们的改革不仅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深入推进,更是对雅典不同历史阶段政治现状的反思和反应,雅典执政官们在不断地批判、质疑中寻求符合雅典实际情况的改革动机和举措,西方文明所具备的理性批判、科学务实的价值在雅典改革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挖掘的教学资源,也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思辨思维能力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

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是被信息技术主导的世纪。在全球化浪潮下,学生不能再满足于对基本知识的储存和记忆,而要致力于对课程知识的批判、质疑并做到有效利用。历史学的真谛在于质疑,历史学又是具有科学逻辑性的学科,有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立足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很有必要。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历史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人才培养功能和价值淬炼功能,徐赐成教授指出:“历史教师工作主要不是教历史,而是教学生理解历史”,历史理解力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只有深刻把握历史理解力之后,才能够全面的塑造学生的历史价值和历史追求,很好的淬炼学生的历史情怀和历史认知能力。

古希腊民主政治虽是人类历史上的卓越,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看法历来不一。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或过程培养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的理性分析岂不是很好的教学例证?如我们所极力推崇的诸如雅典公民大会的民主氛围、民主决策一定程度上出现“少数富人、社会精英、统治者总是可以控制局面,通过他们所需要的决定”[8]P20的状态,成为少数人的“暴政”。我们引以为豪的陶片放逐法被证明“并非那么神圣、民主,是表示人民主权的证明”[8]P22。在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谈及古希腊历史的育人功能,一方面, 要求教师更好的把握古希腊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古希腊文化的学习,反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极强的文化自信心,用优秀的中华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精华武装自己,淬炼自己的价值和心灵。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提法具有其合理性 ,但却忽略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错误地理解为 生活先于教育 。 其实 ,学校道德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 :学校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 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是可能的道德生活与现实的道德生活的辩证统一 ”[9]P151,历史教育的道德价值是历史教师应该始终恪守的信念,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在当前素养教育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必须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背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将学科教学置于时代大背景中,通过“历史中的历史事件、人物、人文知识都可以用作育人的素材,突出人格教育和人文培养”[10]P34,合理处理好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向素养课堂的转变,科学处理素养指引下的知识教育与人文熏陶之间的关系,发挥道德评判在历史教育中的核心功能。

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性,直接指向适应21世纪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着力提升全球化趋势下新时代学生发展的社会价值观、现代公民基本素养以及全球方位下沟通合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本土性和民族性,直接指向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的培养,着力点在于人的培育和培养。教师有效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从整体框架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将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直接指向“育人”,这将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师的考验和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学教学的新热潮。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在需求和涵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素养落实为导向,以历史史实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塑造关键品格为目标,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转变历史教学观念,通过历史知识,构建心灵对话的桥梁,让历史教育即落到实处,又落到高处。     

参考文献:

[1] 虎元锋.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J].甘肃教育:课堂高考园地,2018(2).

[2]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3] 黄  洋.民主政治诞生2500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历史研究:专题研究,2002(6).

[4] 秦前红、武西锋.宪政意识的三个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4(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 黄四林,左璜,莫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7] 斯坦福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吴象樱,梁赤民,董书惠,王昶译

[8] 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

[9] 尚靖君 陈春燕.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释义[J].东北师大学报,2021(5).

[10]贺彬.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育人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作者简介:王龙昌(1968.12-),男,汉族,陕西武功,本科,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