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

白玉龙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476600

摘要: 高中物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不易于学生理解,同时物理课堂往往较为沉闷,物理教师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将物理课堂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可以打破物理课堂沉闷的氛围,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的同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奥妙,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
关键词: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0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物理课程是高中基础学科类目之一,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科。生活化教学利于学生基于生活认知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尤其是理论性强、富有抽象意义的复杂性物理课程。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改善物理课堂低迷的氛围,同时还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生活化教学概述

(1)生活化教学概念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之一,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储备情况所进行的针对性地教学指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教师应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将物理知识以及相关现象与丰富的生活元素进行联系,合理应用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化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同时也能锻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物理、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2)生活化教学应用类型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以及事件进行重现,以此展现相关场景或者事件的根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第一,知识拓展。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不仅需对所讲物理知识进行场景再现,同时还要以其为中心对知识内容的范围进行延伸扩展,丰盈其枝干,从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实践安排中,都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扩展。第二,加强理解。基于生活化教学字面含义而言,其显而易见是从生活中提炼而得。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进行物理知识讲解时,应科学引用适宜学生认知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同时也能观察到生活问题的本质。第三,生成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思路其实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方式。教师结合自身生活经验,选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典型经验案例进行教学,更能引发学生及师生间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间的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知识探究欲望,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3)生活化教学原则第一,主体性。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平台为基础,具有较为鲜明的生活性,能够有效烘托出生活氛围的教学形式。利用生活化教学开展教育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评”的多重阻碍。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收获更多的展示机会。基于上述原因,在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需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角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能够在生活化背景下大胆实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二,开放性。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教师要推陈出新,勇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善于利用多种方式丰富教学资源增添教学乐趣,从而使教学空间得以扩展。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学习目光不仅仅聚焦于课本知识上,在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探寻除教材中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外的知识。这与其知识拓展和生成创新的特点相辅相成。因此,在生活化物理教学中,教师需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拓展,让学生在实践和空间维度进行开放性多元化的学习和探索。第三,发展性。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将物理与生活进行了分割,使物理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通常情况下只是照本宣科,将课本中的知识一点不变地搬运到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来看,物理的学习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促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也是高中物理教师持之以恒的目标。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体系而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教师要借助生活化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较为良好、和谐地发展。第四,实践性。生活化教学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将生活化的内容带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将物理知识能够带出课堂,使其能够真正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利用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借助物理知识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不同方面,同时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对物理知识进行合理地解释,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物理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通常会感到比较吃力,导致学习兴趣低落。其实,生活之中的物理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相关物理现象为切入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物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入相应物理情境当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捷有效地理解新知识。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进行情境创设:一个人如果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的行动,期间经历的时间是反应时间。如果学生们遇到紧急情况,例如火灾、地震等是否能够及时逃离事故现场?如果反应时间越短,化险为夷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你们清楚自身的反应时间具体是多少吗?有没有同学想了解自己的反应时间。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积极回答且回答的结果也各种各样,如,有的学生表示可以用秒表计时、打点计时器;有的学生甚至还会想到用直尺计时长。对于前两种计时工具来说,我们都不陌生,但是如何利用直尺进行测量时间呢?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制作能够测量时间的木尺,之后挑选两个学生进行配合,开展相关的实验。学生1可以用手捏住木尺顶端,另外一位学生将手放在木尺的下端位置,做好抓木尺的打算.当学生1放手之后,后者需要迅速抓住木尺,之后让第三位学生读出反应时间,并测出木尺下降的高度。如此一来,顺势引入到自由落体知识当中。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打破学生利用秒表计算时间的惯性思维,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讨论,不仅能够活跃教学气氛,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展示生活中的物理,使学生从中获取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基于生活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比比皆是,并且相较于枯燥的课程讲解,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从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较为抽象且不易理解的题目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达到抽丝剥茧的效果,教师在结合实际生活讲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生活实际或是亲身经历,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将更加得透彻。同时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过程探究实验的目的,从而发现其中的物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运用物理的好处,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授课,学生更易理解并接受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能明白生活中物理的出处,明白学习物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之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思考也将愈发地深刻,物理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的提升。

结束语: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只要教师能够将教学目标与生活实际有效地进行结合,以学生为主要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点抽丝剥茧后呈现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