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超声造影对肝内小结节鉴别诊断价值

李敏 王立 黄冬花 李海文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对肝脏小结节(直径<3mm)性质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6年80例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将其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临床随访(及病理结果)对比。结果:80例小结节,超声造影诊断30例为原发性小肝癌,20例为转移瘤,30例病灶诊断为肝脏良性占位(血管瘤/肝腺瘤/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理结果:30例超声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结节术后病理皆为恶性,准确率100%,20例转移瘤灶,随访3-6个月,经CT/MR检查,病灶数量增大/增多,结合临床,明确转移瘤。准确率100%。30例超声诊断为良性病变(血管瘤/腺瘤/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手术结果误诊5例,2例为淋巴瘤结外侵犯,3例为炎性肉芽肿。准确率为83.3%。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内小结节鉴别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造影;肝小结节;鉴别诊断
DOI:10.12721/ccn.2022.15706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灰阶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存在困难,尤其是病灶直径小于3mm结节。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临床还有病人尤其重要,这关系到病人的治疗及愈后。超声造影最近几年应用于临床,通过注入对比剂(微泡),观察病灶强化方式,根据其强化特点/方式对疾病进行定性诊断[1-2]。本文回顾性分析8年内80例小结节病灶经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内小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

1、对象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6年80例肝内小结节患者,年龄30-70岁,男性45例,女性35例。肝内小结节43例位于肝右后叶下段,20例位于左叶。肝尾叶10例,7例位于肝右前叶。灰阶超声低回声结节50例,高回声结节20例,等回声10例。结节大小均小于3mm。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

1.1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2.0-5MHZ,造影剂:微泡直径2.5um,(SonoVue),意大利 Bracco 公司),先在彩超模式探及病灶,纵/横/矢状切,多方位观察结节,观察其血流情况,5ml生理盐水溶解造影剂,混匀,经肘前静脉团注2-4ml/次。在灰阶超声造影软件下,实时观察小结节内部强化情况,动脉期(50-60S),静脉期(60-70S),静脉期-延迟期至120S。观察三期小结节内部血供情况。

1.2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计算。

2  结果

80例小结节,30例低回声结节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征’即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快速消退。20例病灶欠均匀强化,周边可见晕环,呈牛眼征。30例病灶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呈“花斑样”强化,门脉及延迟期消退不明显。

超声造影诊断30例为原发性小肝癌,20例为转移瘤,30例病灶诊断为肝脏良性占位(血管瘤/肝腺瘤/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理结果:30例超声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结节术后病理皆为恶性,准确率100%,20例转移瘤灶,随访3-6个月,经CT/MR检查,病灶数量增大/增多,结合临床,明确转移瘤。准确率100%。30例超声诊断为良性病变(血管瘤/腺瘤/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手术结果误诊5例,2例为淋巴瘤结外侵犯,3例为炎性肉芽肿。准确率为83.3%。

80例肝脏小结节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

22.png

3 讨论

超声造影又称声学造影[3],通过造影剂使病变区域回声增强,病变部分与正常组织形成明显对比,提高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肝脏肿瘤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大部分小结节病变临床多无症状,常以体检发现,对于彩超发现小结节,病变性质难于定性,早期明确诊断,这对病人的治疗及愈合至关重要。超声造影对比剂微泡体积小,对人体无副作用,操作简便,同时不像CT有辐射,能够通过病变内部的血流情况,动态曲线对良恶性病变进行定性诊断。

本组病例中,肝脏恶性小结节强化方式、灌注特点、动态曲线与良性病变表现不一样。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其原因[3]病灶由肝动脉供血,而不是由门脉供血。因此门脉期消退也快。肝脏是[2]转移瘤的好发器官,其原发病灶可来源于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因原发灶来源不同,病灶血供也不同,部分为富血供,也有乏血供肿瘤,因此造影其血流强化及灌注也各具特点。大部分病变动态期强化,也有一部分到门脉期才强化。

肝脏炎性假瘤[4]是肝脏肿瘤样病变,其病理为肝组织坏死并肉芽肿反应,部分病变周边可见炎细胞浸润。肝脏炎性假瘤分4型,I型内部全部坏死,无灌注,增强无强化;II型,周边肉芽组织增生,内部液化坏死,灌注呈环形强化。III期呈炎性反应期,灌注呈快进慢出,需与肝腺瘤及结节样增生鉴别。IV期呈快进快出灌注,可能与其纤维组织增生有关,需与肝癌鉴别。

肝血管瘤病理为[5]血池,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其灌注特点为动脉期从边缘强化,向心性强化,逐渐充填。但是较小病灶强化速度快而被误认为整体强化。需与小肝癌鉴别。

肝脏局灶性增生[6]超声表现为等/弱回声,增强扫描呈快速强化,中央可见星形瘢痕,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高回声强化,中央区瘢痕呈低回声。

肝腺瘤[7]为肝脏常见良性肿瘤样病变,与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彩超特点:血流较少,以短杆状为特征,主要在病变边缘探及。超声造影,呈均匀及不均匀强化,延迟时低强化。需要与肝脏局灶性增生鉴别。

病例中有两例淋巴瘤误诊,肝淋巴瘤[8]分为原发性和继发型,原发性肝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组织或造血组织的少见的恶性肿瘤,一般愈合较好。继发型多为其它部位淋巴瘤侵犯肝脏,恶性程度高,愈后差。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当淋巴瘤内部液化,可表现为无回声。超声造影血供丰富。彩超可探及肿瘤内部条状、分支状、粗点状动脉血流。超声造影肿瘤快速/向心性强化,其原因可能与肿瘤滋养血管来源及走形方向有关。门脉期消退,实质期廓清。呈“快进快出”,与恶性肿瘤不易鉴别,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分析。

超声造影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不同于常规的彩超、CT及MR。其造影剂为微泡,直接进入血液系统,能够实时的检查病灶血流灌注的整个动态过程,但是这有赖于检查者的经验。对于小结节病变,超声造影定性诊断有明显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志容、吴小利、彭亚琼等。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J]。重庆医学,2016,26(45):3643-3649。

2、杜妮娜。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强回声结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9(4):825-826。

3、康江、周琦。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病变中的应用[J]。医技与临床,2011,1:551-553。

4、陈燕、蒋天安、敖建阳等。超声造影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2010,6(39):634-635。

5、王东、经翔、高磊等。实时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内小结节病灶中的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4(19):379-381。

6、李娅琳、耿嘉蔚、陶健等。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70例诊断的临床价值[J]。2011,25(40):2511-2513。

7、杜启亘、陈巍、米香琴等。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细胞腺瘤的诊断研究[J]。2016,6(26):68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