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合理、盲目地开采,使得矿山及其周围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植被面积骤减就成为了其最为显著的生态问题。所以近年来我国积极致力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并希望通过改善其的立地条件,优化其的生态环境,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更好地守护国家的财产,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最终通过多方的努力和配合,来打造我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使经济能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1]。
1.矿山治理背景分析
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应被列入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系中,进而通过重视程度的提高,来颁布落实相应的政策方针。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污染防治攻坚上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承载量,仍在制约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特别是显著的根源性压力,使得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的工作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攻克很多的难关,再加上细节的把控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只有借助科学的统筹规划,意识的加强,才能更好地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修复难点分析
2.1现状分析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而随着开采活动的日益频发,规模的逐渐扩大,使得矿山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的恶化当中。特别是大多数的矿山都采用的是露天开采的方式,而所扬起的大量烟雾粉尘,就成为了地下水土壤、空气污染等源头。而从矿产资源的储备量来看,虽然我国矿产资源在总量上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受人口总量的影响,矿产资源的人均量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国还属于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些发展规模比较小的矿山企业来说,在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下,使得其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并不注重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再加上环保意识并不强,使得矿山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无法修复的状况。所以当前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以及保护工作已势在必行。
2.2难点分析
对于矿山来说,边坡治理的问题一直是其所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由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工作环节非常繁杂,再加上各个环节息息相关,无疑大了治理修复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在对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时,既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气候等条件,又需要对边坡高度,矿体结构特征等环节进行全面的把握,从而以此来选择最为合适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但是当前选择方法的不恰当,技术应用的不科学,最终会使得修复治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3.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
3.1边坡坡面生态修复技术
大多数的矿山及边坡坡面的立地条件都是非常恶劣的,所以在实际修复治理的过程中,在这一领域所要面临的问题会更多一些。而边坡治理的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的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的效果,所以只有重视这一环节,实现对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我们才能更好地改善矿山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在边坡治理这一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所以不管是经验的总结还是技术的创新,都还有很大的不足性。但是随着研究力度的加大,科学技术的日益精进,在边坡的治理恢复上,更多应用的是藤本护坡技术和植物纤维毯防护技术,而借助对这两种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够使边坡坡面拥有更好的修复条件,进而通过坡面的绿化,来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改善。
3.2作业平台生态修复技术
与边坡的生态修复相比,作业平台的修复工作难度系数要更小一些 ,而这主要得益于平台的平缓。具体来说,以往在对作业平台进行修复时,更多的选用的是修建挡土墙这样的方法,或者是通过种植一些草本植物来保持水土。而当前为了进一步强化修复治理的效果,相关人员开始借助覆土回填的方式,来改善该地区的立地条件,强化其的景观效果,进而通过对土壤的改良,以借助相关的培育工作,来强化土壤质量,以确保生态修复的治理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在立足于作业平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制定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案,这样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还能实现矿山绿化的目标。
3.3排土场生态修复技术
排土场主要是由岩石和土壤共同组成的一种松散堆积体,所以结构松散,植被覆盖率低,土壤理化性质不突出,就成了其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强降雨的天气时,非常容易引发相应的地质灾害。所以相关人员应通过对排土场生态环境的合理修复,来使其拥有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进而借助土壤结构以及植被的优化配置,来确保最终的修复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蓄水截流整地来,强化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其的植被覆盖率[2]。
3.4矿区道路生态修复技术
在对矿山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时,还需要重视矿区道路的生态修复,而这一环节也是整个流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具体来说,通常矿区的道路不会特别崎岖,而为了防止其出现滑坡等问题,相关人员需要借助科学的统筹规划,来为修复自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道路内侧设置排水沟。而当现场的施工完成之后,可以借助乔灌木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来实现道路绿化,进而通过科学的统筹部署以及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和定期维护,来确保道路畅通。
4.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人员应站在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来对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修复和治理,从而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矿山修复效果和生态质量的双提升,进而通过隐患的及时排查,治理力度的加强,来更好地打造我国的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罗明,周妍,鞠正山,等.粤北南岭典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与效益预评估———基于广东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框架[J].生态学报,2019,39(23):234-242
[2]李立.废弃矿山高陡岩壁生态修复浅析——以三亚某采石场生态修复项目为例[J].化工矿产地质,2022,44(0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