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职业风险的分类
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不可避免,其职业风险有哪几类?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呢?笔者梳理分析会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按其具体表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按会计人员的主观意愿分类,可以分为主动的风险和被动的风险;按风险与会计人员的关联关系分类,可以分为直接的风险和间接的风险(即受单位牵连的风险);按风险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涉税风险、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舞弊风险、诈骗风险、健康风险。
(一)主动的风险和被动的风险
主动的风险,是指会计人员主动实施某些行为带来的承受的风险,在其他分类中可能表现为直接的风险和涉税风险、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舞弊风险。被动的风险,是指会计人员非主动行为,被其他事项、其他人的行为牵连被动承受的风险,在其他分类中可能表现为间接的风险(受单位牵连的风险)和涉税风险、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舞弊风险、诈骗风险、健康风险。
(二)直接的风险和间接的风险
直接的风险,是指风险与会计人员形成直接关系,由会计人员直接承受的风险。一般而言,主动的风险会带来直接的风险。但是,某些情况下,虽然是会计人员主动实施某些行为产业的风险,但并不是由会计人员承受的风险,则不属于此类风险。间接的风险,是指风险的产生与承受与会计人员没有直接关系,会计人员是因此受牵连而承受的连带风险。
(三)按风险内容分类的风险
会计职业风险,按风险的内容可以区分为:涉税风险、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舞弊风险、诈骗风险、健康风险。下面,我们对各类风险进行阐述,对其表现形式进行简要的描述。
1、涉税风险
涉税风险,是指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带来的风险。会计人员的涉税行为违法带来的由会计人员直接承受的风险,是本文所指的直接风险;企业涉税行为违法带来的,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是企业涉税风险,其可能传导给会计人员,让会计人员承受相关风险,是本文所指的间接的风险(受单位牵连的风险)。
作为有可能“经常跟老板(或领导)在黑房间里密谋的人”,企业的涉税风险很少是跟企业财务人员没有关系的。
2、业务风险
本文所指的业务风险,是指会计人员从事具体业务带来的风险,又可区分为会计风险、统计风险、审核风险。
会计风险,本处仅指狭义的会计风险,是指会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违反《会计法》所带来的风险。统计风险,本处仅指狭义的统计风险,是指统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违反《统计法》所带来的风险。审核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审核工作过程中形成并承受的风险。
3、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单位管理带来并承受的风险。“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这句话也说明了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单位管理是必然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单位管理真的是体现了会计职业“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的窘境,也经常面临“皇帝不急太监急”,会计人员比老板、比领导还急的困境。企业或单位的管理考核,在财务这里相对而言刚性比较大,就容易得罪人;企业库存监控不力,出现差错出现浪费,是会计没做好;企业投资分析和实施失误,也经常追责会计人员的责任。可见,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单位管理不可避免,因此带来的责任风险也是很大的。
4、舞弊风险
舞弊风险,是指会计人员使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的事,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所带来并承受的风险。会计是与企业或单位的资金、财物、账簿打交道的工作。会计人员的舞弊风险也分为主动舞弊、无意舞弊、被动舞弊三种。会计人员主动舞弊即为故意犯罪,大多表现为模仿领导签名从而进行贪污、挪用、侵占、提供虚假报告、偷漏国家税款等行为。无意舞弊,是指会计人员在没有外部人员胁迫,自身也并非故意,却惹来了麻烦承受风险的情况。无意舞弊本质上是由于会计人员知识或经验的不足,即无意行为造成的,比如说嫌财务报销程序麻烦,为了图省事代替领导签字,结果出事所带来的舞弊风险。被动舞弊,是指会计人员迫于企业老板或单位领导的压力、诱惑等因素而实施的舞弊行为。虽然是被动舞弊,但是企业或单位一旦被查出问题,老板或领导都会跳出来置身事外,把所有责任都推卸到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也会因此而背上不应该背的责任。
现实中,会计人员的舞弊风险情况更复杂,往往是三种情况的混合,多数情况下先是被迫的,然后在实施过程中又掺杂进会计人员的主动和故意,还可能会有无意行为。
5、诈骗风险
诈骗风险,严格来说应该称作被诈骗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被涉嫌违法人员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风险。会计人员是离大额财物最近的人员,是诈骗犯罪分子重点盯梢群体。比如,诈骗犯罪分子经常会潜伏在QQ或微信同学群、同事群中,在识别出会计人员之后,一旦条件成就便会悄然出击,让财务丧失警惕,损失大额财物。
6、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因职业原因丧失身体健康的风险,而且会计工作由于要长时间面对电脑显示屏,对眼睛视力的影响也非常不好。会计人员的健康风险是比较大的。
二、会计职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会计职业风险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会计人员个体因素。
(一)会计职业风险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性、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无力。
1、社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带来会计职业风险
当今社会,经济业务形式复杂多变、经济模式的创新不断呈现,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使会计核算与工作环境复杂多变。会计人员跟不上业务形式的发展成为常见现象,会计职业判断难度加大、会计职业判断失误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2、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性带来会计职业风险
宏观会计政策为了尽可能地适应不同的经济业务,往往存在着可选择性,如此会导致不同的会计人员形成不同的职业判断、作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做出不同的会计处理。同时,不同的宏观会计政策之间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逻辑不一致、不协调的规定,相互之间存在相互抵触、相互矛盾,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遵循了某一政策规定却违背了另一政策规定。
3、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带来会计职业风险
根据《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在宏观上是体现国家的法律意志,而在微观上又要体现企业/单位的管理意志。会计人员与其所服务的企业/单位密不可分,其个人的生存、发展、职务升迁等均依附于其服务的企业/单位。会计人员在企业/单位中处于从属地位,其会计职业道德能否发挥作用、作用大小,往往取决于所在企业/单位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及其企业/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而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会计人员地位的从属性决定了会计独立地位的缺失,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职业风险的产生。
4、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无力带来会计职业风险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特别广大中小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或者建立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一方面,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无力,往往需要以会计控制代替内部控制,使会计人员面临舞弊识别和防控更加吃力,增加了会计职业风险。同时,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无力,使得对会计本身的监督与制衡得不到有效的施行,会计人员既负责会计信息的制作与提供,又负责内部审计等形式的会计监督,违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使得会计本身也容易滋生舞弊、产生风险。
(二)会计职业风险产生的会计个体因素
会计人员个体因素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个人面对的诱惑与压力。
1、职业道德对会计职业风险的影响
我们经常说,从事会计工作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升,可以在做职业判断的时候一心从事实出发、一切以准则为准绳,无私心杂念,不畏头缩尾,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可以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在与钱财账目打交道的时候,慎独慎欲、慎省慎微,排除舞弊念头,自觉避开职业风险。
2、业务能力对会计职业风险的影响
会计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勤学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只有业务能力提升了,会计人员才能提升职业判断能力,才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避免职业判断失误和业务能力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而带来的职业风险。
3、会计个人面对的诱惑与压力对会计职业风险的影响
会计人员也是社会人,也有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也有不同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会计人员也有可能在一定的时候面对诱惑、压力。在面对诱惑、压力的时候,会计人员也有可能突破职业道德防线、甚至突破法律法规的防线,形成职业风险。
三、会计人员对职业风险的防范措施
会计职业风险的防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环境来说,要加强会计政策法规的规范化建设和国家会计管理的根本性变革;从微观环境来说,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规范完善和企业/单位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育……这些,都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本文笔者想从技术或技巧层面,对会计人员防范职业风险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设性建议。
(一)在就职就业中如何防范职业风险
1、拒绝去做假账、偷税逃税企业就职,尽量去正规企业工作。自金税三期上线以来,大数据系统已经让企业做假账、偷税逃税无处遁形。会计人员为了一点微薄的工资,在这样的企业赌上自己的职业前途实在划不来。
2、审慎从事会计兼职工作。很多会计人员都有利用休息时间从事兼职记账的经历。多数兼职会计一天或几天便做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一年的账,导致企业当期的经营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在申报纳税时也只能采取预缴或估算当期销售额和盈利情况,造成纳税申报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同时,兼职会计仅能依据企业老板提供的凭证做账,不能准确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有的甚至按老板的意图做假账,帮企业逃税。一旦税务部门查下来,兼职会计也非常可能会受到牵连。
(二)在离职前如何防范职业风险
离职前先去税务部门办理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的信息变更。会计人员离职前在工作交接的时候,一定要确认自己是否为企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或办税人员。如果是,一定要办理好财务负责人或办税人员信息变更手续,否则,会让即将就职的下家企业/单位与本企业/单位存在关联关系。如此情况下,一旦即将离职的企业/单位出现信用污点等问题,会影响即将就职的企业/单位信用等级,也会影响会计人员的个人信用。
(三)做好企业/单位的信息申报和注销手续,避免个人受牵连
1、切记不要让所在企业/单位的注册地址与实际地址分离,一旦市场监管部门、税务部门核实地址,发现你所在的企业/单位已经人去楼空,就会被列入“地址异常”名录,会计人员的个人信用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2、所在企业/单位若不想继续经营运行了,记住一定要办理正常注销手续,切记不要听之任之、不了了之,否则企业/单位成了非正常户,股东、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进了黑名单,会计人员也容易受连带。
(三)做好证件管控,防范职业风险
个人的会计相关证件不要外借挂靠。有些会计人员会把会计相关证件外措挂靠,额外增加一些收入。首先,证件外借挂靠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同时,外借挂靠证书是有风险的,一旦借用挂靠企业有违法行为上了“黑名单”,提供外借挂靠证书的会计人员也是会受影响甚至上“黑名单”的,这时候想撤下来是相当困难的。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外借挂靠了,事务所用你的资质做审计工作,签的是你的名字,你知道他们做的事合法吗?如果是违法的事,你能逃脱得了干系吗?
(四)按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置会计账簿、保管会计账簿
1、会计人员不要建议老板设“两套账”、“多套账”。根据《会计法》规定,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的法律责任,是由会计人员承担主要责任的。情节严重的,五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2、所在企业/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等不得随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的保管年限由原来15年延长到30年,即使是企业/单位提前注销,也要由终止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保管至期满后按照相关规定销毁。否则,会计人员有可能被追究保管责任。另外,一旦财务有问题,会计人员还会失去自证清白的凭据。
(五)收付款与票据处理的注意事项
1、企业/单位最好避免使用个人卡(包括会计人员的个人卡)收付款。大额交易的个人卡已经被重点监控,凡当日单笔或累计交易超过5万元以上的,金融机构都要送交大额交易报告。
2、会计人员自己不要参与买票、卖票,也要提醒所在企业的老板不要触碰发票这根红线,记住:切忌虚开虚抵,一定找靠谱的供应商!
3、会计人员代领导贴票报销、代签字要慎重。会计人员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给领导现金,要通过银行将此类报销款打入领导的银行卡中,并保留一份银行打款回单的复印件,避免产生说不清的问题。
4、会计人员一定要注意保留好开支的证明(包括小金库开支的,变更名目入账的),哪怕是“白条”,虽然这在税前不能列支,甚至在财务上不能入账,但并不妨碍其作为自己无罪的证明。
(六)努力学习,多下会计之外的功夫,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1、会计人员一定要内外兼修,三分做账、七分沟通,30%的专业能力,70%的非财务能力。
2、会计人员要想自己的职业生涯往上发展,不要只干财务、还要熟悉业务,把财务前移于业务,成为业财融合的会计。
3、如同公司的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等一样,财务也是公司的一种能力,会计人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给公司创造价值,这样你才更有价值。
4、会计人员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一种习惯,学习更是一种能力。要多多关注财税最新政策,跟上政策步伐,避免自己知识落后、个人价值贬损。
(七)培养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
1、会计人员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工作姿势,尽可能坐一段时间之后就能站起来走动一下。如果工作场所不适合站起来走动,可以做几个八段锦动作,或者在网上搜一些不需要太大场地空间的工间操进行锻炼。
2、会计人员在业余时间一定要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笔者建议像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瑜伽等都是非常适合会计人员锻炼,对颈椎、腰椎及全身非常有益处的运动项目。
参考资料:
1、《浅谈会计职业风险》(2008年09月,江苏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李红)
2、《会计职业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陈邯)
作者1简介:陈珊(1973年11月出生)、女、籍贯(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现任开化县交通运输局财务核算中心主任职务;会计师及经济师职称、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会计实务、税收筹划、会计职业发展与规划)。
作者2简介:马满亮(1975年2月出生)、男、籍贯(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现任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开化分公司经理,衢州联盛方略咨询有限公司、衢州联盛方略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职称(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企业管理咨询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会计实务、税收筹划、会计职业发展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