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包容性发展视野下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王帅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太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461400

摘要: 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先进的教学工具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学生可于课堂上尽情发挥自身的智慧,提升课堂教学质效。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师要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信息技术展开深入探究,将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相结合,灵活地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效。本文从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着手,分析包容性发展视野下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信息化教学;中职机械基础课程
DOI:10.12721/ccn.2023.15711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当前教育教学设备越发先进,各式各样的多媒体技术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的适当指导与授课方法对学生学习质效存在重要影响。信息化教学可辅助教师于课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质效。另外,教师需将包容性发展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体会到中职《机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包容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包容性发展”为先进发展模式的一种,其强调发展期间统筹兼顾诸多方面,而将信息技术用于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过于依赖,整体质效欠佳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类的课程,其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所以,为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老师所授内容,教师教学方法需持续革新。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绝大多数大中小学校均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施。当前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教师多用课件进行演示教学,以便学生对图形的构造有更好的了解,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老师到课件再到学生的教学模式,慢慢地,老师也不在写板书,而会根据课件上的内容,以复述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虽然课件便于教师实现信息化教学,也可吸引学生的关注,但使用课件教学也存在一定弊端,即课件中内容消失速度过快,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内容繁多,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水平重视不足

信息技术的引进和运用,使得诸多环节被忽视,如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内化过程、课堂反馈等,这些均为一线教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怎样才能消除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对课程知识予以全面接受,逐渐成为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一些中职院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节约教学时间,盲目为学生增加丰富学习内容,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我思考和研究,直接造成学生思维、心理上的不适[1]

二、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教学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依赖于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这极大阻碍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也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学习热情不足,从而致使课堂教学实践性、实效性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对电路展开综合性的表达与解析,运用线上、线下教育软件以及中国 MOOC大学等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自学或者帮助其解惑,可节省大量时间,提升教学质效。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学均使用多媒体投影技术与电子黑板,这些现代化技术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其可使既往课本中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生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整体教学质效。如在讲授槽轮机构运动特点时,若照本宣科,对照不仅乏味、枯燥,且学生也难以理解。鉴于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多媒体动态教学,通过电子白板,学生可直观观察槽轮机构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且经由动态演示可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理想。再如棘轮机构讲解中,笔者利用动态演示图进行授课,对棘轮齿式棘轮机构特征、常见类型、转角调节方式、防逆转举措等进行讲解,生动形象,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升[2]

(三)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中的重难点任务

任意一门课程均有着重难点部分,对于学生来讲,有些知识仅需浅尝辄止,大致了解即可,若感兴趣,可私下自行研究,但有些知识,则是要求学生必须熟记于心,这些知识通常是考试中常出现或工作中常用到的知识,是考察的重点,其通常学习难度也较大。顾名思义,机械专业即与各种机械设备“打交道”,这就需要每位学生都要对机械设备有全面的了解,不仅可以做出大致机械模型,而且要对每个零件都了如指掌。教科书上的图画的确可以把每个部件都标注清楚,但是由于图画为一张平面,所以当学生将每个零件弄清楚后,也很难将其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时就可对信息技术中的3D 技术予以利用,该技术可将机械设备全面、完整、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方式可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质效,且也利于学生的考察与理解,3D技术可营造一个形象、生动的模型,此模型在学生手中也可以不断调整与旋转,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状况对模型进行针对性调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四)使用微课,培养学生实训能力

在微课制作前,首先要对微视频脚本进行设计,随后再以微视频脚本为基础对分镜进行设计。在分镜设计中,可采用PPT录屏、画中画、特写镜头、操作实录等形式,镜头选取原则需做到“理实一体”“以生为本”。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微课时长、各环节时长等进行考虑,保障重难点看得清晰,讲得清楚,易于学生理解,做到环环相扣。微课制作中要注意所选择的器材与学员实际使用的器材基本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器材的更新换代,在选材上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以便后续开发。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图片清晰,使用高清晰的摄像机进行拍摄,并且对于展示部分要用闪光光标予以提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部分的微型课件侧重于理论性的讲解或者演绎式推演,实训部分的课件侧重于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因此,在拍摄原始素材时,必须采用多个机位,同一动作重复拍摄,以在后期剪辑中实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突显机械实训微课的重点,可使用放大特写镜头与慢镜头进行拍摄,对于难点,可重复展示,初次以讲解为主,辅助展示流程,还可将教学课件内容予以嵌入,第二次对操作流程予以完整显示,搭配部分提示,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包容性发展视野下,信息化教学为提升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效的重要途径,随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将持续推动机械基础课程授课形式革新、优化。对于中职院校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师而言,经由微课制作、网络资料学习等,不仅可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同时还有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整体教学质效。

【参考文献】

[1] 高磊. 基于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0):70-71,74.

[2] 马洁勤. 包容性发展视野下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 亚太教育,2020(7):136.

[3] 薛微.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时代汽车,2022(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