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性研究

姜娜

通辽市中医医院 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 为了研究顽固性呃逆患者在实施中医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将选择我院接受顽固性呃逆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并把它们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参照组,每一组的人数都是相同的,在参照组中采用胃苏颗粒进行治疗,而实验组中采用中医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最后对他们的利益频率和持续时间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对比结果是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有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中医针灸;顽固性呃逆;有效性研究
DOI:10.12721/ccn.2021.157007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呃逆是指患者膈肌以及相关神经导致的阵发性的痉挛症状。如果患者的呃逆症状持续超过了48小时,那么这个症状就被称为顽固性呃逆。而导致顽固性呃逆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原因是有患者自身颅外原因以及颅内原因。对患者进行两种治疗方法,一组采用药物治疗,另一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并对他们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效果,将选择我院接受顽固性呃逆治疗的患者,并把它们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参照组,两组的人数相同。其中年龄在27岁到70岁之间,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另外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对象应符合标准,例如这些患者的呃逆症状已经超过了持续48小时,患者和家属对于本项研究非常了解,而且是自愿参与实验。而对于那些认知能力存在问题以及血液功能下降的患者是不符合纳入研究的标准的。[1]

(二)研究方法

把患者分为两组之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参照组中采用的是胃苏颗粒治疗的方法,给患者每天服用三次药物,每次服用15克。在采用药物治疗的时候,还要让患者进行吸气,然后屏气的方法进行治疗,例如让患者保持深呼吸,再用力的屏气,之后再慢慢的吐气,并且重复这个动作,一些患者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可以使用颈动脉窦压迫的方式。另外除了胃苏颗粒进行治疗之外,还可以使用肾上腺素和治疗咳嗽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而实验组进行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给患者取穴,分别是关元穴,三阴穴,膈俞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的等穴位,同时操作者使用1.5寸的毫针,给患者扎针,扎入的深度为一寸,并且提插捻转,直到患者产生了肿胀酥麻的感觉。并且把针留在患者的穴位10到30分钟,治疗的方法是每天一次。实验组在参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了中医治疗的方法,这些患者在中医诊断中认为他们属于寒邪入体,七情惊动了咽喉以及胃部火气较大,出现了呃逆的现象,为了缓解患者打嗝的情况,需要先调对患者的胃部进行调理,患者这时候感觉力气以及呼吸不畅,那么需要对他的关元穴,三阴穴,膈俞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的等穴位进行施针,缓解患者症状。如果患者呼吸比较困难,存在气虚的情况,还需要对患者的气海穴进行施针,而对于那些肝气郁结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对他的涌泉等穴位进行施针。值得注意的是,在施针的过程中患者应该呈现仰卧的姿势,这样有利于操作者进行湿针治疗,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把相应的部位暴露出来,在施针过程中操作者应该选择平行的方式,平进平出。参照组和实验组的治疗方法要持续七天。

(三)观察标准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观察患者的呃逆频率和持续呃逆的时间。并且把观察指标分为三种,一种是显效,另一种是有效,最后一种是无效。有效指的是患者通过治疗之后,他的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在一周之内都没有复发这个症状。有效是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并且持续的时间有明显的减少。而无效则是没有改善,症状持续的时间很长。

二、结果

通过治疗之后可以明显的发现实验组的呃逆频率和持续时间长都低于参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而且在顽固性呃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实验组是高于参照组的。

三、分析

顽固性呃逆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病症,在医学方面认为出现呃逆,是因为膈肌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反复的进行间接性的收缩运动,这样就会导致患者的声门关闭后产生的很短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呃逆的通俗叫法是打嗝,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轻,那么经过调养之后就可以缓解症状,但病情比较严重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呃逆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患者感到不舒适,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还会让周围的人受到影响,如果病情越来越严重的话,患者还会呼吸不畅,甚至死亡。[2]

中医针灸治疗中对顽固性呃逆治疗进行了标准的划分。一方面需要降低患者的呃逆发生频率,并且对发生频率进行调整,进一步的缓解患者出现打嗝的情况,并对患者的胃部进行保护,避免患者的胃部受到外部的影响而受凉,同时帮助患者对气息进行调节,另一方面顽固性呃逆还受到患者自身体质和心情饮食规律的影响。在治疗中进行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给患者取穴,分别是关元穴,三阴穴,膈俞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的等穴位,同时操作者使用1.5寸的毫针,给患者扎针,扎入的深度为一寸,并且提插捻转,直到患者产生了肿胀酥麻的感觉。并且把针留在患者的穴位10到30分钟。这些患者在中医诊断中认为他们属于寒邪入体,七情惊动了咽喉以及胃部火气较大,出现了呃逆的病症。所以在治疗中,给患者采用温热的针灸方法,并且打通患者的经脉,让患者远离寒冷,温和经脉,改善打嗝的情况。[3]

通过治疗之后可以明显的发现实验组的呃逆频率和持续时间长都低于参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而且在顽固性呃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实验组是高于参照组的。通过针灸治疗的方法给患者的穴位给予刺激,从而起到利水健胃,固本培元,安神补血等作用。例如刺激患者的关元穴可以起到固本的作用,而三阴穴则起到安神补血的作用,足三里穴则能够缓解患者的胃部不适感。所以,通过对以上穴位采取针灸治疗的方式,可以起到缓解疼痛,降低呃逆,健脾养胃,安神定心,打通络脉的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对顽固性呃逆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呃逆的持续时间和降低了呃逆频率,所以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方面,中医针灸有着非常大的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立民,甄伟,孙旭.速效呃逆平汤联合针刺治疗化疗后顽固性呃逆虚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02):176-179.

[2]冯士灿.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2):69-70.

[3]王子钰. 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华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