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需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效果,而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很有可能导致周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对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的保护。通过后期的建设维护提高生态修复的整体质量,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持续性影响,从而为水利工程长远发展作出重要保障。在水利工程生态修复中,可以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有序发展,同时也能够减少人为干预,确保人工管理的措施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生态修复技术的理念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循环,如果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致使稳定的循环被打破,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恶性的连锁事件,给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是生态修复的重要作用,目前生态修复能够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尽快达到最初的状态,实现有序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样自然支持。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特征
我国目前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建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能够缓解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但与此同时很多大型水利资源建设会影响水生生物的回流,给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严重干扰,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效果。当前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国水土流失分布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泛,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占陆地面积的2/3以上。土地面积中,沙漠、戈壁、石山占35%,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石头流失的类型复杂多样,包括风蚀、冻融、滑坡、泥石流等各种侵蚀,相互交错,致使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在社会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致使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被破坏也产生大量的废土废渣。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3.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当前由于水土流失产生的因素有非常多,根据不同生态破坏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而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积极引入地表水或者打井,要禁止放牧,构建良好自然生态植被,恢复环境,在生态恢复的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区域进行分类,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管理分级体系,确保生态修复的整体效果,全面提高。
3.2过度利用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在当前由于受到过度利用开发的影响,致使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峻,针对这一情况在水土保持期间要尽量做到退耕还林,确保生态修复效果全面提高,通过在当地开展两国林果间套种植的方式,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利用植物轮作的方式加强植物的产出,对生态系统进行恰当的维护,保证生态治理的效果全面提升。
3.3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当前受到不断破坏影响,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比较困难,而河流沿岸作为最为严峻的区域,要高度重视河流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如果生态环境单一性过高,也会使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在沿河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中,要尽量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建设提高河流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在受到破坏后也能及时修复,同时还要对河段面的形态进行合理分析,如果施工条件允许,可以提前设置季节性河道。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通过等线性工程可以针对水土资源存在的各种隐患进行及时分析,达到科学合理预防效果。水土资源很容易受到水旱、灾害、风沙等问题影响,造成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要想确保经济生态实现协调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制定科学高效的施工方法,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出台规范性的保护文件,加强水土保持力度。对于水利工程项目而言,整体跨度大、影响范围广。在实际施工中必须要坚持等线性工程,加强对水土保持的测量。通过设立一级监测区能够以侵蚀外应力作为重要目标,从而划分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相关的措施。在重力侵蚀中,通过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单独划线,可以做好分区监控。在二级监测分区设计中,需要严格根据地质地貌条件进行划分,判断水土流失类型。例如,在东北地区主要以黑土地质为主,南方地区则以红壤地质为主。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对侵蚀类型准确划分,也可以确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冻融侵蚀类型还可以分为北方冻融地区、青藏高原冻融地区等,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具有非常特殊效果,需要针对性进行设计与处理。三级监测分析必须要严格按照不同的功能布局作为依托,确立相应的防范技术。在必要时,可以对水土流失进行重点防范,而且在公路项目建设中对方案编制必须要判断主体工程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公路项目建设的主要特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监测技术手段加以评价,从而确保公路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水平。遵循因地制宜的策略,提高对水利工程项目管控的整体效果,确保水土工程防范布局设置科学高效。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通过等线性工程可以有效确保水土保持的评价更加科学。
3.4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在当前由于生态系统破坏十分严峻,所以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采取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在我国目前法律法规中,对于25°以上的坡地都需要发展生态林草。严格控制大于25°的农田开垦,做好坡地生态保护工作。对于15~25°的坡地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到宜人宜地改造,确保在满足基本要求下加强水土保持。如果对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还要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对受到破坏的地区进行封闭式管理,在封闭期间要充分考虑气候,地区系统类型等诸多因素,加强植物种植的整体效果。
结语
在当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中,要尽可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并且选择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水土保持的整体效果,尽量避免大规模水土流失,在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应该只注重防洪排涝,而更应该起到调节区域系统平衡的功能,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保护,尽量减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最主要的就是积极对生态修复技术的重点进行分析,明确水土流失的特性,并采取恰当的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黄桂云,张国禹,吴笛.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19.
[2]王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2):42+44.
[3]袁立恒.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6):66.
[4]杨远洋.浅析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民营科技,201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