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海上风电与电力系统融合及输电技术研究

杨锐

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烟台发电厂,山东烟台,264002

摘要: 海上风电与电力系统融合及输电技术的研究是推动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研究海上风电的发电、输电和消纳等方面的技术,以及开发适应海上环境的特殊输电技术,将为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主要分析海上风电与电力系统融合及输电技术研究。
关键词: 海上风电;电力系统;融合;输电技术
DOI:10.12721/ccn.2023.15735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海上风电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来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海上风电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风资源、规模大、发电潜力大等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如复杂的海洋环境、远离陆地和电力消纳等挑战。为了将海上风电与传统电力系统融合,需要对海上风电的发电、输电、消纳和运行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需要研究和开发适应海上环境的特殊输电技术。

1、电力系统建模与优化

电力系统建模与优化是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可靠和经济运行。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对电力系统的各种组件和系统进行描述和抽象,以便进行运行状态分析、故障诊断、设备优化配置和系统规划等研究。而电力系统优化则是为了找到最优的操作策略、配置方案或控制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经济性和稳定性。电力系统建模的关键任务之一是电力网络的拓扑和参数建模。拓扑建模涉及到电力系统的节点、支路和其连接关系的描述,参数建模则涉及到电力网络中各个元件的参数数值,如变压器变比、线路阻抗和发电机性能等。这些模型可以基于物理学原理和测量数据进行开发,用于描述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在建模过程中,电力系统的各个组件如发电机、变压器、线路、负荷和控制装置等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建模。例如,发电机可以通过转子动态方程和励磁系统的动态方程进行建模;变压器可以使用等效电路模型进行建模;线路可以使用传输线模型进行建模;负荷可以通过拟合实测数据或使用负荷曲线进行建模;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模拟其反馈环节和控制算法,进行静态和动态建模。

2、储能技术在海上风电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在海上风电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风电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带来的挑战,实现对风能的有效利用、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风力发电的受风速影响较大,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会发生波动。为了提高风电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使用储能技术对风电机组的功率进行平滑调节。储能设备可以在风力较强时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而在风力较弱或无风时释放电力,实现平稳的功率输出。储能装置可以通过吸收电网中的过剩电力或释放储存的电力,来调节电网的频率和电压,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这对于海上风电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其离岸位置较远,稳定的电力传输对于电网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储能设备可以充当备用电源,为海上风电场提供紧急时刻的电力支持。当发生外部电力故障或其他突发情况时,储能装置能够迅速响应并提供必要的电力,保证风电场的持续运行和电力供应。储能技术可以在电力系统中提供频率响应和调节,帮助平衡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当电力需求突然增加或减少时,储能装置可以快速响应并释放或储存电力,以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储能技术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缓解海上风电场对电网的负荷压力。通过将多余的风能储存起来,储能装置可以在电网需求高峰时释放电力,减少电网负荷峰值,降低对传输线路和变电站的需求。

3、海上风电输电技术研究

3.1交流输电技术

交流输电技术是一种将电能从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的电力传输方法。在海上风电中,交流输电技术通常用于将海上风电场产生的交流电能传输到陆地的变电站,再通过陆地电网进行分配和消纳。海底电缆是连接海上风电场和陆地变电站的关键组件,承担着输送电力的重要任务。海底电缆需要具备高耐压、耐磨损和保护性能,以应对海洋环境的挑战,如海水侵蚀、海底地形以及自然灾害等。同时,海底电缆也需要具备足够的输电能力,以满足海上风电场的电力产出需求。交流送电系统包括海上风电场中的发电机组、变压器、开关设备等。在风电机组产生交流电后,交流送电系统将电能集中于海底电缆向陆地传输。为了确保电能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交流送电系统需要进行功率调节和功率因数控制,使得输送到陆地的电能质量稳定。陆地变电站负责接收海底电缆传送的交流电能,并将其转换为适应电网要求的电压级别并进行进一步的分配和消纳。陆地变电站通常包括变压器、开关设备、保护装置等。变压器将海上风电场产生的中压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电,以减少输电损耗。变电站还需要考虑对电力质量、电力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交流输电技术的优点是技术成熟、设备成本较低,特别是当海上风电距离陆地较近时,交流输电可以提供有效的电力传输。然而,交流输电存在着输电损耗、稳定性问题和输电距离限制等挑战。因此,在海上风电的远距离输电方面,通常会考虑采用其他的输电技术,如直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

3.2直流输电技术

直流输电技术是一种将电能从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的电力传输方法。与交流输电技术不同,直流输电将电能通过直流电流进行传输。在海上风电中,直流输电技术常被用于将远离陆地的海上风电场产生的电能传输到陆地或其他负荷中心。相对于交流输电,直流输电因为没有交流电路中的电阻性损耗和电感性损耗,具有更低的输电损耗,从而提高了能量传输的效率。由于直流电不会像交流电一样受到电阻、电感和电容的影响,可以有效减少电线和电缆对电力传输的限制。因此,直流输电技术特别适合于远距离和大功率电力传输。直流电系统具有较低的传输损耗、较小的电力波动和较高的动态响应速度。这使得直流电系统在应对电网频率稳定性、电力调度和负荷平衡等方面具有优势。海上风电场通常规模较大,涉及远距离电力传输。直流输电技术可以满足大规模风电场的需求,提供可靠且高效的电力传输。

3.3输电线路的布局和优化

输电线路的布局和优化是为了在考虑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设计电力输电线路的路径和结构,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在确定输电线路的路径时,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地使用和环境因素等。需要避开环境敏感区域和自然保护区,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分析线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社区和居民的可能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输电线路的布局需要根据电力需求和电压水平来确定。需要考虑输电线路的容量和输电能力,以满足未来的负荷需求。此外,还需要根据输电距离和电压水平确定合适的导线类型、杆塔类型和绝缘子配置。输电线路越长,输电损耗越大,因此需要在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之间进行平衡。通过优化线路的路径和长度,可以尽量减少输电损耗,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为确保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供电稳定性,输电线路的布局需要考虑冗余设计,即设置备用线路或回路,以防止单点故障导致整个系统瘫痪。通过合理的冗余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停电风险。在确定输电线路的布局时,需要考虑土地的可用性和土地使用问题。这包括与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以及与农业、居民区或其他建筑物的冲突等问题。

结束语

海上风电与电力系统融合及输电技术的研究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持续关注并解决海上风电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可行性等方面的挑战,以确保海上风电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 李晖,刘栋,姚丹阳.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研判[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41(18):6245-6259.

[2] 康重庆,杜尔顺,李姚旺,等.新型电力系统的“碳视角”:科学问题与研究框架[J].电网技术,2022,46(3):821-833.

[3] 樊肖杰,迟永宁,马士聪,等.大规模海上风电接入电网关键技术与技术标准的研究及应用[J].电网技术,2022,46(8):2859-2870.

[4]李翔宇,姚良忠,等.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前景[J].全球能源互联网,2019,2(2):1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