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优化研究

陈小娟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市江津区,402247

摘要: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引领者,他们的育人方式、育人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对象的人生发展道路。在校期间,大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习压力,还会考虑到未来的严峻就业形势。而学生在面临重压下,若不能获得有效、及时的疏导,将不利于他们思想健康成长,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尤其,新媒体网络背景下,学生沉迷网络,更易受到负面信息、不良思想的影响。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角色功能,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学生在正途上努力、拼搏,并建立健全人格。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
DOI:10.12721/ccn.2022.15715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媒体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式。而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人群中,高校学生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比例,这是因为高校学生本身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接受能力较强。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但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于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不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这也使得他们极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为了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高校必须要树立起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观,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高校思政教育载体获得多元化发展趋势

常规的思政教育通过依托公开讲座、课堂授课以及座谈会等形式展开,这些形式过于单一,极易导致受教育对象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亦会借助报纸、电视等传统信息资源媒介,面向学生或教职工宣讲党中央与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新媒体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思政教育载体获得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即,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发挥前述教育工具优势的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各类移动终端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这样将会实现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手段的丰富,进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二)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教学双方平等对话

马克思在其所撰写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了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影响。在新媒体技术被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之后,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将会得到转变,教师将不再占据话语层面的掌控地位,学生将获得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限,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之中,学生能够获取各种信息、资讯,并更新自身的观念,对于部分无法跟上时代脚步的教师而言,这便是巨大的挑战。唯有对新媒体技术的深入了解,从中获取新的思想与观念,方才可以与学生的思想保持同步,进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如若不然,则将导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过于落后,不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在新媒体语境之中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扩展视野,如此方才可以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同学生实现良性互动。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以具体的学习诉求为导向做好内容的供给

学习者对知识与文化的接收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兴趣与自主意愿。针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既要对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诉求、思想动态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还应对当前的教育成效进行客观审视。认识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短板,能够根据现实背景做出科学的调整与优化。高校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关键诉求为导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扩充或删减。只有保证内容的供给与实际需求具有高度的匹配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效率。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对社会趣闻、民生焦点、网络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相较于传统的说教,他们更愿意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信息。因此,教师需以学生的信息聚焦点为抓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优化与丰富。通过融入学生喜欢、乐于探讨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以此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乐趣。以乐趣为驱动力,推动学生深入探讨理论知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高校辅导员需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诉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育人内容。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借助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舆论则成了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平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形成正面、积极的影响,进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比如,除了课堂授课外,高校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网、官方微博、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宣传,传播主流价值观,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并借此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各种事件的看法,通过对舆论的正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通过这种平等对话的方式,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新媒体应用能力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一代,因此可以说,如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了必备的互联网技术,具备了足够的互联网素养,则其所开展和组织的思政教育活动将会真正得到大学生的支持和认可。为此,高校应当积极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实现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如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学习PPT的制作、录屏软件的使用等,使其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让自身的思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同时,借助对新媒体技术的熟稔操控,亦能够拉近思政教育工作者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敢于向思政教育工作者敞开心扉,如此将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四)加强制度建设,构筑网络育人阵地

高校要秉承“大思政”工作理念,着力构建“大网络思政”工作格局,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从板块设置到内容推送及时跟进,加强各平台之间的联动管理,既要打造有威望、覆盖面广的官方媒体,也要注重建设有吸引力、有影响力、互动性强的“民间”账号;加强网络监管,强化舆论引导,有的放矢,建设好校园网络体系;同时利用好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全天候全方位设计好教育节点,切实提升教育的时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但与此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必须要学会辩证地看待新媒体技术,并结合思政融入教育的特征和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对思政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黄东昱,蔡毓彬.信息技术手段在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路径研究——基于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园区新媒体运用的实践思考[J].学园,2017(13).

[2]骆贞辉,唐凯晴,汪蓓蓓.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启示[J].视听,2018(2).

[3]高国伟,孙萍.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培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