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业生产中容器育苗技术要点
1准备苗床与处理种子
在选择苗床时,以通透性好的苗床为首选,而且蓄水能力要强,以干净山黄土为宜。苗床一般宽度为100—120cm,留出25—35cm作为步道,而且苗床的高度应控制在10—15cm,土壤应保持上松下实,这有利于保持水肥,并且利用托布津0.5g·L-1液喷施,对床土进行有效消毒;同时利用浓度为90%的晶体敌百虫1g·L-1液浇灌,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并且适当施用复合肥;播种后出苗前不宜对苗床进行喷水,播种前应确保苗床湿润,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应足够。利用高锰酸钾0.2g·L-1液以及甲基托布津0.6g·L-1液处理苗种,并且用温水浸泡;通常情况下,中小粒种子浸种的时间以24h为宜,而且水温以50—55℃为宜;种子倒入以后,水温应保持在35—40℃,浸泡24h以后捞出清净。
2播种与苗床管理
苗木播种是容器育苗的关键一环,根据具体的苗木生长特点和本地气候条件等,合理安排苗木播种时间。通常先播种大粒种子,以楠木类以及红豆杉和香樟为例,春节之前应播种,其标准为15—20kg/40m2;对于中小粒种子而言,应后播种,每年的2—3月为宜,标准为9—10kg/40m2,比如木荷、松杉类等种子适合采用该方法进行播种。根据上述用量,均匀地将种子撒播在苗床上,然后再根据种子颗粒大小严格控制土层的厚度,一般以覆土盖种为宜;同时,搭设棚架并盖好薄膜,在苗床周围撒上适量的鼠药,以免发生鼠害。种子覆土以后,苗床上不宜喷水,经常巡查苗床干燥情况。种子未出土前,棚内的温度应保持在35—40℃;当种子零星出土时,温度应降低到30—35℃,以免出现烧苗现象;当种子基本上已经出土时,白天应做好通风,每隔一周应喷适量的多菌灵,以免赤霉病影响苗木生长。同时,还可以利用恶霉灵来有效预防猝倒病以及立枯病,当幼苗基本上出土以后,白天应注意揭膜,使幼苗能够健壮生长,过段时间就要炼苗、移栽。
3苗木移栽与管理
3.1容器中的基质合理配比
基质是容器育苗的关键和基础,通常利用东北泥炭作为主材料,然后用珍珠岩对其通透性进行适当调节。一般而言,基质的比例以3∶1为宜,然后加入适量的缓释肥,并且利用人工方式进行均匀拌料,用搅拌机进行过滤搅拌。
3.2移栽
通常选在阴天或者小雨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移栽最为合适,移栽之前应先对苗床进行喷水,使床土变得松软一些。移栽过程中,应保持苗根垂直,不能出现窝根现象;同时要保证根系、泥土之间充分接触,而且在容器中不能出现中空现象。移栽以后将容器苗移至苗圃地里,遮盖遮阴网以减少阳光直射。在苗木移栽以后一周时间内,应保持幼苗环境湿润;如果阴雨连绵,一旦出现晴天,就要及时将遮阴网收起来,让阳光照射苗木。苗木高度为15—18cm时,应及时对苗木进行分级,如16—18cm的苗木每1m2种植150株,12—15cm的苗木每1m2种植180—200株。通过上述分级,大约20d的时间,对苗木适当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一般每隔4—6d一次。
3.3炼苗期管理
一般每年10月前后进行炼苗,将遮阴网拉开施复合肥,以此来促进苗木的木质化生长。同时,还要进行肥料以及播种试验,对各种肥料以及用量和施肥时间等进行比对。从结果来看,当肥料达到某个标准时,容器中的苗木生长量、施肥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而且高生长以及粗生长区别不大。值得一提的是,种植时间与之关系非常的密切,通常早播种以及早移栽的苗木高度及其地径,较之于晚播晚移植株生长优势更为明显。基于此,如果气候条件允许,则育苗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应尽可能前置。
二、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1选择合适的育苗材料
大部分管理单位会结合大棚育苗以及温室育苗的手段,开展当前的林业育苗工作。在此情况下,林业苗木既能够得到充足的水资源,也能够保证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生长质量。但是,在一些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倘若没有这两种设施,相关人员可以选择在室外进行育苗。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育苗基地的光照强度以及土壤湿度,尽量保证育苗环境的质量,提高育苗工作的效率。另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育苗容器的规格、大小以及材质进行适当选择。在当前的林业发展中,常见的育苗容器规格为15—25cm,具体型号的选择需要参考苗木种子的大小而定,以此保证整体育苗工作的有效性。
2选择合适的育苗土质
在开展容器育苗工作的过程中,育苗所用的土质也是影响育苗结果的一大因素。肥沃的土壤能够为苗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料,但是土壤过于肥沃也会造成苗木营养过剩。此外,肥料充足的土壤中必定会存在一定的病虫害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对苗木的生长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土壤时,一定要做好相关的检查以及筛选工作,尽量保证土壤中的肥料适宜,既能够保证苗木生长,又不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工作人员也需要对土壤的废物含量以及透气性进行适当调查,以此为苗木的生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3合理开展育苗工作
首先,在进行育苗工作时,需将事先准备好的土壤放入容器中,并保证土壤的含量高于容器的2/3。在进行土壤铺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工作人员应结合分层填铺的方式进行操作,保证土壤的稳定性,防止种子入土后出现跑种的情况,提升苗木的整体成活率。铺层工作结束后,对土壤进行灌水处理,当发现水能够从容器底部渗出方可停止,保证土壤水分的充足。最后,将准备好的种子放入土壤中,并定期进行少量、多次的灌溉,防止种子由于水分过多形成腐烂,影响自身的发展。
4适当开展催芽操作
在进行容器育苗工作的过程中,种子催芽也是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播种前,很多种子会处于休眠期。倘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就下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种子的成活率。因此,在正式下种之前,需要对休眠期的种子进行适当催芽处理,结合人工化的技术手段推动种子提前进入发芽期,以此保证其成活率,有效推动容器育苗工作效果的提升。
5完善栽后的管理体系
首先,在完成下种工作后的15d内,按照实际的生长情况施加氮肥,为苗木的生长提供所需养分;其次,在下种结束后39d内,需要喷施复合肥料,并结合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调整肥料与水的比例,保证苗木的健康生长;最后,定期进行除草以及除虫等操作,防止其分食苗木的生长资源,影响苗木的生长状态。
6加大客观技术的融入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育苗技术来说,容器育苗的操作比较简单、复杂性较低,但是整体的成活率并不高。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对自身的工作理念进行适当调整,结合客观性的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创新推动,加强容器育苗的整体效率,从而推动整体工程的稳定开展。
结语
容器育苗尽管由于部分因素没有在林业发展中普遍运用,但比一般的栽培造林形式要好,有机结合陈旧造林形式和容器育苗将会促进我国造林技术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跃。林业容器育苗技术措施的实施研究[J]种子科技,2017(11):80,82.
[2]雷伟。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推广[J].现代园艺,2018(1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