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治病医、护不分,中医护理始终未能形成独立专业,有关护理理论、护理方法方和护理技术的记载散见于浩瀚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所以,系统挖掘与整理中医护理古代文献,梳理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加强中医护理理论研究迫在眉睫。《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总结病因、病理、证候的专著,载列证候论1729条,包含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内容,对诸多疾病详细观察,系统论述,医学成就卓著。同时也论述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护理,其护理内容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病情观察等。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诸病源候论》蕴含的护理内容,探讨其护理学术思想。
1外科护理
在外科方面,《诸病源候论》中十分重视术后护理,如《诸病源候论•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记载了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1]”此与现代护理手术后从流质、半流质过渡到软饭的饮食护理原则不谋而合。
2妇科护理
在妇科方面,《诸病源候论》对月经期、妊娠期、产后如何调护均有论述。如对月经期护理,《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八瘕候》曰:“狐瘕者,妇人月水当月数来,而反悲哀忧恐,以远行逢暴风疾雨,雷电惊恐,衣被沉湿,疲倦少气,心中怳怳未定,四肢懈惰,振寒,脉气绝,精神游亡,邪气入于阴里不去,生狐瘕之聚……有此病者,终身无子。[1]”即指月经期如果受到悲哀忧恐等情绪的刺激,会导致身体感觉疲倦少气,及心中恍惚不定,四肢懒惰乏力,精神涣散,这是邪气乘虚而入经络,导致气机郁滞,而得狐瘕,可见月经期的护理尤为重要。对于妊娠期的护理,《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记载了北齐徐之才的十月养胎法”,对妊娠期有关饮食起居护理、情志调护等都做了详尽的论述。如曰:“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无食腥辛之物,是谓才贞。[1]”并且对胎教也十分重视,如《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一• 妊娠禁忌候 》中曰:“妊娠男女未分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故须端正庄严,清静和一,无倾视,无邪听。儿在胎,日月未满……饮食居处,皆有禁忌。[1]”即指妊娠期间应清静,不要倾视、邪听,而且在饮食起居方面也都有禁忌,强调妊娠期妇女饮食起居、精神情志调护等的重要性,这对保护产妇和胎儿的身体、心理健康均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于妇女产后的护理也有论述,如介绍了乳痈的护理方法,“手助捻去其汁,并令旁人助噘饮”以使淤积的乳汁排出,而使乳痈消散,这一护理方法至今仍沿用。
3儿科护理
在儿科方面,《诸病源候论》共50卷,其中专论小儿杂病6卷,总结了隋代以前儿科学成就。其首创“养小儿候”,在小儿的养护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如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弱……又当薄衣,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又当消息,无令汗出,汗出则致虚损,便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慎之。[1]”即指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抱小儿在阳光下嬉戏,不可穿着太暖,可使小儿耐受风寒,不容易得病。“不可暖衣”、“当薄衣”、“数见风日”等观点与现代婴幼儿护理所提倡的用空气浴、日光浴提高婴幼儿的体质如出一辙,也反映出在当时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育儿经验。
另外对于小儿的针灸,《诸病源候论》多处提到慎灸,如“小儿杂病诸侯二•黄病候”中曰:“又有百日半岁小儿……亦是胃热,慎不可灸也,灸之则热甚……不得妄与汤药及灸也。”在“养小儿候”中又进一步曰:“戒养小儿,慎护风池”[1]。
4口腔护理
《诸病源候论》首次列专卷讨论口腔疾病,内容包括牙痛、齿漏、口疮、兔唇等30多种,并以阐明其病因、证候为重点,个别疾病后附有补养宣导法,对口腔护理也很重视,其中叩齿、漱口方法是当时较为提倡的口腔护理,至今对于预防口腔疾病仍具有实用价值。如在“齿龋注候”附有“《养生方》曰:“朝夕琢齿,齿不龋。又云:食毕,常 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1]。即指叩齿、漱口可预防龋齿,至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除此此外,《诸病源候论》对中风、淋证、温热病的病情观察记录也很详细。故系统挖掘《诸病源候论》蕴含的护理学思想,整理研究其护理理论、技能、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纵观《诸病源候论》,全书蕴含丰富的中医护理理论,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有较大的进展,更详细地论述、补充了临床各科的护理,充分发掘其蕴含的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护理技术,总结其护理经验,可充实中医护理学的内容,架构中医护理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参考文献:
[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1-180.
[2]徐桂华,胡慧. 中医护理学基础[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